这里我们要讨论的人的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所谓哲学问题就是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视角入手讨论的问题。 不过,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目前有不少误解。所以我对这个视角还要略加说明。目前的误解,就是常常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简单地等同于思维和物质的关系。从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看,这两种关系是不能等同的。而且这一转变正好发生在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到十九世纪德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由思维与物质的关系到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转变是一次重大理论转变,即由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到辩证思维方式的转变。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是:明确指出了思维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大脑的属性。但他们是从实验科学的水平上来了解思维与物质的关系的。物质是占有空间的,思维是不占有空间的。两者的性质是相反的。它们之间除了根源和派生的关系以外,没有别的关系。也就是说,从思维方式上去看,它们的关系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他们的认识论是经验主义的。外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我们就有了感觉经验。感觉经验一抽象就有了概念,有了判断、推理。后来休谟提出,如果认识全部来源于经验,那末在经验以外有没有不依赖于经验的外物,便无法回答。康德由此得到了启发,对大家认为理所当然的对立两极(物质和思维)作了一次重大修改。他保留了两极的对立性,取消了它们的经验实在性,即把物质和思维这两极变成了物自体和纯形式。在这两极中纯形式是能动的。当它主动去综合被给予的经验材料时,便出现了具有经验实在性的认识者和被认识的对象。康德的看法,一方面是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突破(纯形式--主体是能动的),另一方面又反映出他十分不彻底,其理论到处都不能自园其说。既然两极都没有经验实在性了,又何来两极的绝对对立呢?既然主体(纯形式)是能动的,认识对象要靠它去建立,为什么两极又不能互相转化呢?黑格尔看到了这些矛盾。他把康德的物自体和纯形式修改成了纯存在和纯思维。在这里,没有任何规定性的纯存在亦即纯思维;反之,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的纯思维亦即纯存在。所以,两极亦即一极。他还保留并吹胀了康德关于主体能动性的思想,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思维与存在相互转化的学说,即唯心辩证法。 不要以为这是一套思辩的概念游戏。这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天才猜测。费尔巴哈就是因为不理解上述转变的深刻理论含义,才又重新陷入形而上学的。 1.人的存在方式的根本特点 人的存在是一种二重化的存在,即人不仅是一种感性的物质的存在,而且是一种超感性的非物质的存在。这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现象上的显著特点。所以历史上有所谓两个实体之说,即认为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这当然是一种误解。如果一定要用实体说的话,人只有一个实体,即物质实体;思维则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的这种功能,是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中获得的。因为这种物质活动有一个特点,它总是把个别当作一般,把一般当作个别来处理的。例如,我要做一张书桌,当然要找木料,油木、柏木、榆木等等都行。不过油木作为油木、柏木作为柏木、榆木作为榆木的特殊性,在这里已经不起多少作用了。它们都成了木料。反之,在做桌子以前,头脑里先有一个做一张什么样的桌子的一般观念,不过,它对我这个需要这张桌子的人来说,指的就是个别,经过了劳动制作以后,的确也实现了这个个别。这就是说,劳动使我们从个别中看到了一般。有了一般就有了思想。思想的特点就是以类(一般)为直接对象的。 有了思想,对人的存在方式意味着什么呢?当然意味着自我分裂。这个肉体的“我”能在思想中把自己设定为自己的对象(例如在我说“我”时)。这就是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在主观上的表现。 与上一特点相关联,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还有一个特点,即超越性。具体一点说,它总要扬弃被改造对象的原有的规定性,赋予它以新的规定性。如果把这一特点,从一个具体的对象上移到整个物质活动的过程中去看,这个活动的特点便是:它既要从现状出发,又要否定现状,即指向未来。这就意味着人在自己的物质活动中,又把客观世界二重化了,即形成了现实的世界和理想的世界。人是被投入到一个不由他选择的现实世界中的,但是,他为之奋斗的,恰恰又是要否定这个现实的世界,扬弃这个现实的世界,实现理想的世界。这便是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在客观上的表现。 从上述主客观二重化的事实中可见,人的存在方式是一种蕴含着内在辩证矛盾的开放的存在方式,并不是一种凝固不变的存在方式。这一矛盾的客观表现就是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抽象地说,现实之所以叫现实,永远是不理想的;反之,理想之所以叫理想,永远是不现实的。但是,从现实出发的科学的理想是能够实现的。不过,一旦当它实现时,它便是对自身的否定。人们又会去追求更高的理想。现实与理想的这种辩证的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历史。 人的存在方式的内在矛盾,表明人是能动的,有自主性的。所以,人是一种能动的、自主性的动物。这种能动性和自主性并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性的。 历史上有所谓人的本质是自由一说,也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人的能动性和自主性的现象。有了能动性、自主性当然就有了自由。但是,他们不懂得这种自由的客观根据何在,便以为是天赋的,生而具有的。这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