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从系统观发,考察事物的质是与其结构紧密相连的。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事物的质变。 一 物质系统结构与质的变化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以一定的结构方式组成的,并且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里,结构是要素与系统的中介,没有一定的结构,单纯若干要素的堆积不可能形成系统。结构与要素同属于系统的两个层次,它们均应有自身的量与质,以系统观考察质量互变规律,就会发现事物的质是与其结构紧密相联的,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事物的质变。 这里有三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由于物质系统中要素(成分)的量的变化,引起系统结构方式的不同,导致事物发生质变。 物质系统的量变应先着眼于要素的量的变化。要素是系统的单元,虽然要素本身也可以视为一个系统(子系统),但我们在这里并不把要素作为有自身结构的子系统来看待。这样,某系统的量变,就可以将系统中要素的量的增加(或减少)作为开端。正如恩格斯所指出:“自然界中一切质的差别,或是基于不同的化学成分,或是基于运动(能)的不同的量或不同的形式,……没有物质或运动的增加或减少,即没有有关的物体的量的变化,是不可能改变这个物体的质的”。[1]笔者认为,恩格斯关于自然界质量互变的观点,还应涵盖社会领域和思维领域。 在自然界,同分异构现象在有机化合物中相当普遍。但是在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中,原子只有一种方式的排列组合,无同分异构体。只有当分子中原子的数目达到一定数量时,分子中的原子才可能有两种以上方式的排列组合。
可见,物质系统中,要素量的增减达到一定限度,才引发结构方式的变化,结构方式的变化,才可能引发结构质变,最后导致系统质变。 但这里要做补充说明:系统中要素的量变,还不能直接导致结构质变。因为结构是系统与要素之间的一个层次,本身也有自己的量与质,所以,要素的量变必先引发结构的量变,然后,才能引发结构的质变,所谓结构的量变,是指组成结构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的量(运动的量)的强弱、各个要素之间的距离、结构存在发展的规模、有序程度(空间的量)、结构的持续程度(时间的量)等。物质系统中有关要素的量的增减,势必引起系统结构的某种量的变化。当达到一定阈值时,才能进一步引发结构的质变。一般来讲,由于结构表征着系统的基本性质,所以结构发生质变也就意味着系统发生质变。这样,我们可以将事物质量互变的情况,描述如下: 系统中要素的量变→结构方式的量变→结构方式的质变→系统质变→新的系统中的要素的量变。 系统质变的前提必然是结构的质变,但反过来看,由于事物变化的复杂性,结构的质变并非注定事物要发生质变,这是由于结构也存在着量转化为质的数的界限,只有超越度的界限,才能发生质变。如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出现了私营经济等多种形式的经济结构和多种经营方式,但公有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并制约着其他经济形式,使之做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所以,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并未改变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性质。 第二种情形是:系统物中诸要素的量均未变化,但由于系统结构方式不同而引起质变,进而导致系统的质变。 当前,某些哲学论著(包括教材)将组成事物要素的排列组合不同,也作为事物由量变引起质变的另一种形式,值得商榷。这里,以同分异构物乙醇与甲醚为例,它们结构不同,功能各异。 诚然,同分异构物结构方式的变化亦始于量变,但此种量变与事物数量的增减又有所区别。因为,结构方式的改变既包含着量的变化,同时又包含着质的变化,所以不应将结构的变化简单地归结为量变。 须知,结构与量变在内涵与外延上均不相同。量变系指事物存在、发展的规模、速度及其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程度的变化。而结构则指系统物中诸要素是以怎样的比例、怎样的时空配置组合而成的,结构方式本身即结构的质,所以结构的变化既有量变又有质变,二者具有同时性、同步性,如乙醇与甲醚的结构不仅包括其组成要素碳氢氧原子间的量(空间距离、运动量等)的关系,还包括不同的空间配置,故两种同分异构物的质相异。经济结构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不同部门之间的数量和比例关系,还包括它们之间是以怎样的方式组合的,结构方式根本不同,质完全不同,结构方式部分相同或不同,则结构的质亦有部分相同或不同。 反之,在自然现象中,有时只要结构形式相似,即使成分、数量不同,亦可具有相似的性质,如:锂、钠、铷、铯、钫等,其原子序数分别为3、11、19、37、55、87,即电子、质子数不相同,但其外层电子都是1个,结构相似,则性质雷同,氟、氯、溴、碘、砹的原子序数为9、17、35、53、85,但其外层电子均为7个,其性质亦相近。这足以表明,事物的质与结构的关系较之与量的关系更为根本。 又如在社会现象中,2个劳动力单干,相互之间空间大,彼此互不联系,发生零交互作用,结构信息量为零,此时劳动效益为:1+1=2;而2个劳动力相互联系,密切协作,发生正交互作用,结构信息量增大,则其劳动效益为:1+1>2;而二个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相互扯皮,内耗增大,发生负交互作用,结构信息量为负数,则劳动效益大为减弱,甚至无劳动效益,即1+1<2,或=0,或=负数,如三个和尚没水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