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疑是马克思的科学视界的理论与价值的共同指归物。但在马克思科学视界中人绝不是作为凝固抽象的先验物存在的,相反,马克思看到的人,是一个复杂流变的总体过程。人在现实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涵来丰富自己,同时也不断地从外在物的限定中获得解放。这一切体现在人的活动中,就是人的自主活动类型的更替。根据历史与逻辑统一尺度,我认为存在着四种人的自主活动类型。 一、人的自主活动:马克思从对人的人本主义的纯哲学分析走向社会历史分析的分化点 马克思首先是作为一个青年黑格尔主义者开始他对人的关注的,理性和自由是他理论的中心。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的巨大影响,进而使马克思以人的自由作为他的奋斗目标。然而,现实的社会与经济力量却使他认识到了理性与自由的软弱。在《1844年经济学和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进而认识到,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仅不是自由的,而且还要受到种种外在物的束缚。在此时,尽管马克思对劳动作了否定性理解,但他却已认识到这种状况是历史形成的。这也就是说,这一切都是人自身的活动的必然结果。接着,通过《评李斯持手稿》(1845年)中对生产力的研究,马克思对人自身活动的成果的积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于是,很自然地,人的自主活动概念,便成了马克思从对人的人本主义的纯哲学分析切入社会历史的分化点。 自主活动概念与人本主义对人的自由的理解之间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前者把对人的自由的理解融入了历史中的活动过程之中,而后者由于对自由作了超历史的理解,只能陷入对自由的实现的纯粹空想式的企盼中去。同时,人的自主活动概念由于仍然保持了那种对人自身历史发展可能性的深切关注,又使它有了一定的现实超越性。正是由于人的自主活动概念的这种社会历史性与现实超越性,使得此后的马克思对人的分析在一种双重逻辑结构中展开。 为了说明马克思的这种“双重结构”,我们先来看看马克思如何提出人的自主活动这个概念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说“:这些不同的条件,起初本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他的桎梏,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a son tour〔又〕会变成桎梏并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上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①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人的自主活动概念。由于马克思此时已看到了人的活动的积极成果的历史意义,从此就开辟了一条探求人的解放的现实途径。人的自由与解放不是自由与理性先验地决定的,而是在人的活动中历史地达成的。 在马克思看来,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中,人的活动的积极成果主要表现在生产力上,而生产力都是展开于一定的交往形式中,而这一切又都构成为社会历史中人的自主活动的现实条件。人的活动随着历史的推演却仍在不断展开新的内容,这些条件便成了人的自主活动进一步推进的障碍。于是,如何从人的活动中获得新的力量去打破这种障碍,便成了马克思研究的重点。这样,一方面是对人的自主活动发展的历史的、现实的人文关注;另一方面是对历史上人的各种交往形式的透切的科学剖析。因此,正是通过对人的自主活动的概念的历史透视,马克思由此切入了社会历史之中,形成了他的理论特殊的“双重结构”。这一方面是对人的自主性、创造性、超越性的确信,另一方面是对人所背负的种种历史桎梏的批判。而马克思在完成了他对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上,为失去了历史合理性的交往形式辩护的种种理论的批判之后,便把他的理论重心放在了体现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活动的一个主要方面——劳动及其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的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分析上了。(这里的交往形式并不单纯就是马克思早期用来代替生产关系的一个经济学概念,而是他展开对旧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批判的一个总体的理论前提) 由此,我们也可以说马克思是通过人的自主活动而进入到对劳动不同于1844年《手稿》时期的科学分析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讲道:“他们同生产力和自身存在还保持着的唯一联系,即劳动,在他们那里已失去了任何自主活动的假象,它只是用摧残生命的东西来维持他们的生命。而在过去,自主活动和物质生活的生产是分开的,这是因为它们是不同人的命运,同时物质生活的生产由于人本身的局限性,还被认为是自主活动的次要形式,——现在它们相互分离竟达到这般地步,以致物质生活一般表现为目的,而这种物质生活的生产即劳动(它现在是自主活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然而,正如我们所看见的,也是自主活动的否定形式)则表现为手段。”②很显然,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活同自主活动的这种分离,使劳动成为自主活动的唯一形式,而且还是自主活动的否定形式,关键就在于劳动所处的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人的自主活动与物质生活的对立,必将在人的自主性的弘扬与旧的交往形式的更替这种双重发展中获得解决。这正如马克思接下去所说的:“只有在这个阶段上,自主活动才同物质生活一致起来,而这点又是同个人向完整的个人的发展以及一切自发性的消除相适应的。同样,劳动转化为自主活动,同过去的被迫交往转化为所有个人作为真正个人参加的交往,也是相互适应的。”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虽然马克思由自主活动提出了科学的历史观意义上的劳动概念,但是由于他此时还仅仅只是提出了对旧的交往形式的批判任务,因而更多的还是看到了劳动在这种交往形式下与人相对立的一面。他还未及展开对劳动的深入分析,还未能准确认识到劳动在打破这种交往形式中所将起到的作用。但是,自主活动概念与劳动的这种密切联系,必将使马克思重新理解劳动。资本主义的劳动尽管是自主活动的否定形式,但他毕竟提出这是自主活动的唯一形式。人的自主性、超越性与劳动的社会历史性这种“双重结构”中的张力,必将促使他在人的自主活动的唯一形式——劳动中寻求自由实现的现实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