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观念的特性及其更新的关键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当社会变革来临之际,观念更新几乎成为各界人士的口头禅。许多人高谈阔论,然而现实生活中迷恋于旧有观念的行为又比比皆是。人人痛斥别以人权谋私搞不正之风,人人都希望改革社会弊端,而当改革的浪潮波及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又本能地发出痛苦的呻吟和牢骚。人们一方面用新的尺度和标准去评价别人的是非功过,另一方面却舍不得现有实惠和既得利益。在心理上,人们受现实的冲击力图抛弃旧有观念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事实上,旧有观念以根植于内心深层的韧性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怎样理解这种现象?怎样才能实现观念更新?本文就这些问题结合中国文化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思想观念的特性:深刻性、能动性

       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形成的看法,凡是思维的结果,都属观念之列。观念即认识,即思想,它具有两大特征:

      

       第一是深刻性

       观念是主体在自身活动中对客体反映的结果,是自身感受与前人经验的结晶,是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积淀。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对于中国的祖先已是一片不可捉摸的大地了,所以他们大可不必象西方人那样去向大海挑战。古代黄河流域土质松软,茂林遍布,足以供人生存。人们较安定地居于一处,以农业生产和繁衍人口为本。子子孙孙生活在祖先的土地上,也继承着祖先遗留下来的手艺和经验,“祖先崇拜”的观念慢慢发达起来。为了生活而祭祖,为了继祖而生育。子子孙孙组成以土地为基础的宗法家族。在这种血缘团体内部,为了共同的祖先。为了团体的延嗣,个人的因素和利益是微不足道的,重要的是血缘团体所在的势力。农民用简单的工具一年又一年耕种着同样的土地,一年又一年过着相同的生活。贫乏,然而安定。安定便足以维持生命。中国人民勤劳善良,热爱和平,平易近人;中国人也狭猛、保守、与世无争。安稳贫俭的生活,是容不得风风雨雨的,冒险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孔子的“克已复礼”从春秋战国兴起以后便久盛不衰。普通的人,控制自己的欲望超越物资需求而知足常乐,“非凡”的人,则牺牲自我以光宗耀祖留名子孙后代。商王夺得天下,马上分封子弟到全国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强宗大族。商王之后,历代王朝无不效仿,“家天下”的观念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血缘团体种族王朝时兴时亡,然而中国百姓的生活却始终如一。各朝的官员,历来被百姓等同于父母尊重、高于父母敬畏,清明廉洁的官员,更被百姓尊为血缘团体中的爷爷辈—一青天大老爷。尽管如此,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官僚主义代代相传久盛不衰。当官的用自己的职权,掠夺不善言语更不敢行动的百姓的财富,再用掠夺来的财富保护自己拥有的官职,循环往复,呈螺旋式上升,从而有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而百姓,唯有的反应和权利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祈祷。对于天上幸福的期待,对于来世惩罚的恐惧,使人安于忍受,安于消极,安于呻吟而不思进取。子子孙孙代代相传,人们向往世外桃园的清静,向往农民的平平安安,向往着已过去盛世的复兴,企望这世界会自动变得越来越美好,是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但等是等不来的。它需要奋斗,需要拼搏,也需要冒险和竞争。

      

       第二是能动性

       旧有观念的延袭性、保守性和抗异性,是观念能动性的表现之一。特定的社会条件不发生变化,特定的观念就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即使特定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旧有观念也仍以其相对独立性发挥着作用,以潜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们不自觉的行动。例如“富”的观念。在剥削阶级社会中,“富”与“不义”相联系。奴隶社会的富有者,是奴役奴隶的奴隶主,封建社会中是剥削压迫农民的封建主。资产阶级是以血腥运动起家,以工人的血汗为代价致富的。“为富不仁”的观念正是对剥削阶级社会这种情况的一个反映。富,这一意味着财富和劳动的观念,以社会异化的方式被表达出来并为劳动者轻视和忌讳。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群众既是生产的主力军,又是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支配者,充分发挥每个劳动者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赋予了“富”的观念具有能劳动,善管理、多贡献等新的内涵。然而曾几何时,许多人对“富”字怀有歧义,上面不允许富,下面不敢富,胆小的怕致富,能干的不能富,富了的怕露富,压制了人们的进取心,也无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这种情况反映了观念的惰性。在许多小说电影中,农民常常被描绘成土里创食、忠厚善良又不脱傻气的形象,和善憨厚、老实巴脚是乡下人的特征。固有观念反映的仍是特定时期的形象。而在生活中,农民则是各具特色首先尝试改革成果的第一人。

       旧有观念反作用的结果,是稳定或阻碍实践的发展,新观念则在实践中起先导促进作用。新观念的产生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前奏曲,新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则是社会变革成功的标志。中国的近代历史很说明这一点。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虽然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但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的思想观念。前清遗老们利用人民群众对局势的失望情绪,抵毁民主共和抵毁自由平等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新青年》以崭新的面目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思想新观念,进而要扫除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文化糟粕,树立民主解放的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为五四爱国运动起了直接的助燃作用,为新民民主义的革命的胜利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十几年前,全国上下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人们思想解放的作用是大家公认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念深入人心,为改革开放做好了思想准备。改革十年,可以说是新观念新思想不断冲击旧观念束缚的十年。没有人们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改革的开端,没有新观念的逐步树立,也就没有改革的深化和成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