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由陕西省哲学学会、陕西省委讲师团、汉中地委讲师团等单位联合发起的邓小平哲学思想研讨会,于1994年8月9日至12日在陕西省南郑县召开。来自陕西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共6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所收到的70余篇论文,广泛涉及到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就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类型、特征及其在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贡献等问题,进行了较为集中的研讨。现将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一、富有时代精神的实践哲学 关于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类型,与会多数同志认为,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经典作家不同,邓小平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和纯粹的哲学论文,但是,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邓小平是在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大师,他用实践思维方式代替了本体论思维方式,他的哲学思想渗透在解决当代国际、国内重大现实问题的有内在联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谈话之中。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极其深厚丰富的哲学底蕴。可以说,邓小平哲学思想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理论哲学的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实践哲学。 关于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与会同志提出了下列看法: 有的同志提出,邓小平哲学思想,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科学的实践理性观。坚持对理性作实践精神的掌握和价值学阐释,是邓小平强烈而鲜明的思想风格,表征着其理论总体的异常深刻的内在特质和稳定一贯的主流特色。 有的同志认为,邓小平哲学思想以唯实辩证思维为基本特色。“求实和创新”、“结合和管用”、“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哲学思想形成的几个逻辑纽结。 有的同志对邓小平哲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思维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富裕着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维元点,立足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维走向,高瞻远瞩把握时代脉搏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维视野,追求理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维指南。 有的同志指出,邓小平哲学思想具有深沉的历史感,渗透着历史意识、历史情怀、历史视角。具体表现在:通过回顾近代中华民族被侵略、受屈辱的历史,得出一定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结论;通过回顾自明代以来三百余年闭关锁国、落后保守的历史,得出必须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论;通过总结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得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结论;通过面向世界、展望未来,得出抓住时机,加快发展,振兴中华的结论。这种历史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使人懂得历史,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获得奋进的精神动力。 二、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核心的认识论 与会同志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的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且进一步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机地统一起来,并把二者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认识论思想的核心。 有的同志对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作了具体探讨。指出,邓小平同志对实事求是原则的丰富和发展,突出表现在他对“求”的强调上,这就把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到显著的位置加以弘扬和倡导。而要作到“求”,关键的一条就是解放思想。只有大胆地解放思想,才能使“实事”与“是”真正地统一起来。因此,从解放思想的层次上去把握“求”,会使我们看出,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之间的联系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解放思想本身就是实事求是的重要内涵,是实事求是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的同志就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基础的实践,谈了自己的理解。指出,邓小平同志所讲的实践,不是泛指一般意义的实践,而主要是指创造性的实践。这种创造性实践的基本内容是:独立思考,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敢试敢闯敢冒,摸着石头过河,在干中学习和提高;相信和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 有的同志对邓小平主体能动性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指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同志所讲的主体能动性,主要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大胆地进行试验。这就要求主体保持高度的自觉性,具备闯和“冒”的精神,处理好“允许看”与“不争论”之间的辩证关系,经得起冒风险、犯错误的考验。二是不断地总结经验。这就要求总结经验要有经常性和及时性,要特别重视总结自己创造的经验,要把总结本国经验同借鉴国际经验结合起来,把总结成功经验同吸取不成功教训结合起来,把总结现实经验同记取历史经验结合起来。三是科学地进行检验。这就要求坚持检验主体的人民性,坚持检验目的的自觉性,坚持检验标准的完整性,坚持检验结果的实效性。 三、以生产力为基点的历史观 与会许多同志认为,在由实践标准的讨论,到生产力标准的提出,再到“三个有利于”标准提出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形成了他的以生产力为基点和主线的历史观。这一历史观的要点为:(1)社会主义的首要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3)改革的实质和核心是突破忽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模式和僵化体制,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4)要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5)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而且是检验无产阶级政党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