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拓展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的若干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秀潭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

原文出处:
现代哲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辩证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辩证法,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新时期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诸问题。中国西部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社会主义辩证法应从宏观和高层次上研究和把握西部地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及矛盾运动的特点,为西部发展改革提供方法论和认识工具。

       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会已走过10年发展历程。其间,社会主义实践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作为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发展辩证法,理应对这历史性的变化给予科学说明和理论概括。围绕这个题目,就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有关问题,谈一些想法,以求教于哲学界同仁。

      

       要重视和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辩证法的研究

       回顾社会主义10年发展历程,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在当今世界范围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大背景下,唯独中国社会主义生机勃勃,岿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这原因何在?就在于我们党10多年来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在实践中逐步孕育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我们哲学工作者研究社会主义发展辩证法,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全面系统深入学习研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辩证法思想体系。

       为了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辩证法规律,我们的研究视野不仅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而且要面向国际范围内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要深入研究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为何会从高潮转入低潮,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诸方面全面辩证地认识分析苏联、东欧剧变的深层原因;如何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格局和战略态势来把握预测21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和前景,等等。关于这个问题的种种看法,我们都应注意收集,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从中吸收有益的思想养料,这对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辩证法规律,将大有裨益。

      

       要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研究

       当代中国发展正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如何使中国从一个发展中国家逐步过渡成现代发达国家。在以往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对此没有系统深刻的论述。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就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辩证法,必须首先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相互关系,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及其特点规律,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次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市场发展进程中的新情况、新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等等问题。这里面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需要研究,需要通过研究总结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要重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研究

       毛泽东同志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同过去时期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例如:由于实行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为补充的所有制格局,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利益群体,每个利益群体之间虽然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利益上的差别和矛盾不仅存在,而且有发展的趋势。在分配上,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又出现了若干种其他分配形式,人们的收入差距拉开了,并在逐步拉大。近年来,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有了明显发展,但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特别是东西部地区之间差距拉大了。人群之间、地区之间的这种差距,如果不注意加以控制,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矛盾。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涉及大批人员的岗位变动,触及大批人的切身利益,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状态、思想观念以及人们利益关系、人际关系一系列调整和变化,人们的利益碰撞、观念冲突大为增加,从而使社会矛盾呈现出极为纷繁复杂的特点。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理论界,特别是从事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的同志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认真调查分析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状况、特点、表现形式及其根源,深入研究探讨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发展趋势、规律及其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为充分调动新时期社会主体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作出理论贡献。

      

       要重视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研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场伟大的变革,对意识形态领域已经和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有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给予科学的说明和回答。

       马克思主义一个基本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物质基础发生变化,就必然引起社会意识产生变化。近年来,社会物质基础最大的变化,是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强了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而且随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内在地要求人们坚持和发扬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过去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竞争、效益、民主、平等等新观念,给意识形态战线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在这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济关系长期并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虽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必然存在着其他一些意识形态,包括以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都有滋生发展的土壤和条件。这就必然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矛盾、冲突和斗争,造成意识形态领域复杂的局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