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向度与旨趣: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对形而上学批判的三重变革

作 者:
王淼 

作者简介:
王淼,吉林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理论,吉林 长春 130012

原文出处:
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虽然是马克思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出发点,但二者却存在着本质区别。与其他哲学家相比较,马克思通过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了形而上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揭示了形而上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形而上学批判从“观念批判”转向“实践批判”、从“副本”批判转向“正本”批判与“副本”批判相结合、从理论变革转向个人摆脱抽象统治,由此实现了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方式”、“批判向度”、“批判旨趣”的三重变革,彻底颠覆并超越了形而上学。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4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4)03-0005-07

       近些年来,随着“资本逻辑”对人的控制日趋广泛和加深,哲学界对于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研究逐渐兴起,一时成为了显学。在对这个领域的研究中,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中包含的形而上学批判思想也逐渐凸显出来,这是研究马克思形而上学变革的一个新视角,学者们对于这个问题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思考,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果。然而,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人们虽然认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超越,并阐发了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是批判形而上学的独特样式的观点,[1]但是就其对形而上学批判变革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学术界还尚未作出深入的思考,而解答这个问题,对于推动和促进马克思形而上学变革思想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与其他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批判相比较,马克思通过资本逻辑的批判使形而上学的“批判方式”、“批判向度”、“批判旨趣”发生了转换,实现了对形而上学批判的三重变革,从而彻底颠覆并超越了形而上学。

       一、从“观念批判”到“实践批判”:资本逻辑批判对形而上学批判方式的变革

       虽然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是马克思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出发点,但是二者却存在着本质区别。这首先表现在现代西方哲学家对于形而上学采取的是一种“观念批判”的方式,而马克思通过资本逻辑的批判,使形而上学的批判方式从“观念批判”转向了“实践批判”,完成了对形而上学批判的第一重变革。

       黑格尔以后的现代西方哲学,如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尽管都是以反驳和抨击传统理性形而上学即“拒斥形而上学”为共同目标,而且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它们与其要否定的形而上学却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在于它们都是理论逻辑或知性思维方式,这使得它们在颠覆传统形而上学时,实质上还是以知性逻辑破解知性逻辑,因此虽然二者在表面上正相反对,但在抽象的两极上却内在相通。[2](P375)也就是说,在理论思维层面,它们还是受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统治,所以它们以批判传统形而上学为出发点,结果却形成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仅仅是一种“观念批判”,即对其只是在理论内部进行批判,就理论本身单纯地进行理论上的批判,而没有对其进行“实践批判”,没有看到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没有对理论产生的社会现实根基进行批判,更没有提出通过改变现实来消灭形而上学的观点,因而导致它们最终又重新回归到形而上学之中。科学主义由于对科学的极度推崇而后经过发展又走向“不要规则,怎么都行”的相对主义,所以呈现出片面性和极端性,这使科学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某种具有新的标准、根据和尺度的形而上学;人本主义使个人的情感、欲望和意志等绝对化,发展成为与理性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本质上也造就了另一种形式的形而上学;后现代主义尽管把批判立足于“理性的他者”,但“根本无法摆脱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概念及其直观形态”,[3](P361)且大多数后现代理论独断并极度偏狭。所以,它虽然对现代理论的独断论和还原论缺陷予以攻击,但是自己却又常常陷入其中。[4](P337—349)

       马克思与这些现代西方哲学家不同,他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是一种“实践批判”。马克思认为,只有对一切事物作出实践的理解,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判断,进而揭示出其本质和发展趋势。同样地,对于形而上学也必须如此,形而上学不是高居于生活之上的神圣之物,相反,它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具体的生活实践是它产生的现实基础与生命之根。不管形而上学理论表面上看起来如何神秘和不可思议,它的本质内涵都可以通过对产生它的实践活动的考察得以揭示。对此,马克思指出: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是没有独立的外观的,它们都是人们生活实践的产物。[5](P30)形而上学实体观念产生的奥秘就在于人的现实社会生活条件之中。[5](P43)因此,马克思对于形而上学,不是仅仅做出“观念批判”,即停留或局限于理论领域,仅运用形而上学的概念谱系与思想传统去进行批判,而是立足于实践,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它得以产生的现实基础,对其做出“实践批判”,从而瓦解了形而上学的理论自足性,完成了对形而上学批判的第一重变革。这是马克思优越于对形而上学予以批判的其他一切哲学家的地方。

       而这种对于形而上学的“实践批判”转向,是马克思通过资本逻辑的批判实现的。在马克思看来,近代理性形而上学是与资本逻辑紧密关联在一起的——理性形而上学产生的真实社会基础或历史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资本逻辑。正是由于资本逻辑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并发挥着巨大作用,才使理性形而上学得以产生和发展。形而上学的强大动力和世俗基础就是资本逻辑,形而上学的抽象同一性的原则和特征,乃是在观念或理论中对现实世界中资本逻辑的抽象同一性原则和特征的表现。进一步来说,马克思认为,作为意识形态而存在的形而上学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症候”,现实社会中使人的生活陷入抽象化的力量和社会关系是其存在和产生的根源。这些抽象化的现实力量和社会关系被马克思看作是“形而上学的现实运作”,而资本逻辑就是其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他对这种观点的经典表述是:“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而他们以前是相互依赖的。但是,抽象或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6](P114)“个人受抽象统治”即是指个人受资本逻辑这一抽象力量的控制,而“抽象的观念”即是指形而上学理论。

       这表明,理论形态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资本逻辑的抽象统治表现在观念中的产物,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中的资本逻辑的抽象同一性原则及其统治,是形而上学抽象同一性原则或思维方式产生的内在根源。换句话来说,在观念层面上表现出来的以抽象同一性为特征的形而上学思维范式,其产生的现实基础就在于现实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中的资本逻辑的统治及其所导致的人的生存方式的抽象化。形而上学的抽象同一性特质的坚实的现实历史基础就是资本逻辑的抽象同一性。资本的同一性是资本主义世界最绝对可靠的出发点,资本的同一化过程与怀抱包罗万象的笼而统之的形而上学的企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形而上学就是打在资本额头上的该隐的记号。[7](P118)所以要想对作为理论形态的形而上学予以揭露与消解,就必须对社会生活中的形而上学的现实运作——资本逻辑这个抽象的社会统治力量予以揭露与消解。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及政治经济学手稿中,他集中地对资本逻辑的抽象统治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具体而详尽地阐释了作为形而上学“现实运作”的资本逻辑,是如何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抽象统治作用的。[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