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社会意识:概念辨析与分析进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杨波,山西晋城人,社会学博士,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现代哲学

内容提要:

文章以民间社会意识为研究话题,指出它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伴随社会结构的变迁,一种反映普通民众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特征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是大众心理倾向在社会层面上的表达。针对这种集体意识现象,研究人员既能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从被访者那里收集一手资料,也能采用内容分析法调查流行语、流行歌曲和谣谚来整理分析二手资料。结论指出,概念辨析是理论讨论的前提,而操作化则是迈向实证研究的关键。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4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3)03-0017-07

       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不仅在经济领域掀起了一场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风暴,而且引发了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的深刻变迁。本文所要分析的正是三十年来民间社会意识的价值诉求和表达方式变迁的话题。探讨社会变迁现象,关注制度转型(社会存在)与考察价值观念变迁(社会意识)同等重要。然而,在探讨民间社会意识话题中,学界可能会遭遇两个麻烦:一是如何辨别与社会意识相似的其它概念,例如社会思潮、社会心态、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等;二是如何区分民间社会与其它社会类型(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间的差异。换句话说,到目前为止,民间社会意识是一个被广泛使用但含义并不很明确的术语。清楚地界定民间社会意识的内涵并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测量指标,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本研究尝试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是认真辨析民间社会意识概念,尤其是考察它与其它类似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文章将重点区分三类社会型态之间的异同,并将民间社会概念作为论述的重点,进而归纳出民间社会意识的准确定义。其次是将操作化论题引入民间社会意识概念,尝试将抽象概念转变为可测量的具体指标。从概念分析到指标选定,意味着从理论思辨向实证研究的实质性飞跃。针对这个概念,下文将指出既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从被访者那里收集一手资料,也可以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社会流行语和谣谚那里收集二手资料。文章结尾,从更广泛的层面指出未来民间社会意识研究的可能路径。

       一、民间社会意识:社会型态与意识类型

       从字面上看,民间社会意识常常被理解为是与社会心态、社会心理、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相似的术语。有一些学者习惯从研究对象、学科视角出发对它做有选择的界定,结果是一个概念往往指涉不同的内容。当然也有人放弃精确的定义,而是直接对民间社会意识与统治思想之间的关系做讨论。①这样做固然丰富了概念内容,但是却预设或悬搁了民间社会意识概念的厘清。概念分析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提,概念不清必然会影响逻辑推演的严密性与共识性的达成。本文采取属加种差的做法,先将民间社会意识分为民间社会和社会意识两个概念,分别讨论它们的含义,随后在二者含义的基础上归纳出民间社会意识的最终定义。

       (一)社会意识概念辨析

       1.意识与社会意识

       意识研究是一个跨学科探讨的重要话题,本文暂且抛开学科争论,侧重从哲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展开思考。《辞海》对意识概念的定义是:“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指高度发展的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对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肯定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且强调人的意识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通过实践创造世界,具有能动性。”②至于社会意识,《辞海》的界定是:“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科学等意识形式和各种社会心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根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仅反映社会存在,而且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③显然,此类定义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超越具体学科对意识概念的讨论,而从哲学高度对意识和社会意识做抽象概括;二是论证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先后次序问题,因为这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三是强调社会意识的阶级性特征,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力图将本阶级的社会意识上升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意识。尽管不同学科由于视角不同在界定意识概念时各有偏重,但本项课题却是从哲学角度来关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成员集体意识的历史变迁,并将它作为理解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切入点。

       2.社会意识与其它相似的概念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容易与社会意识混淆的有社会心态、社会心理、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下面将逐一辨析它们之间的异同,随后来界定社会意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是重点分析民间社会意识概念,因此,在论证下述概念时并没有将相关文献一网打尽,只是陈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成果。

       先来看一下社会心态,学术界对它有过一些专论。④然而,概念不清却是诸多文献面临的共同问题。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宜音研究员对社会心态的界定值得关注。她指出“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社会心态透过整个社会的流行、时尚、舆论和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感受、对未来的信心、社会动机、社会情绪等而得以表现;它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作用,通过社会认同、情绪感染等机制,对于社会行为者形成模糊的、潜在的和情绪性的影响”⑤。与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心态偏重民间意识层面,但二者都属于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

       社会思潮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以某种理论学说为主导或依据,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现象,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晴雨表’,也是判断一定时期意识形态状况的‘风向标’。从社会思潮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来看,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运动形式,社会思潮是以社会意识的生成和发育为前提基础的”。⑥换言之,社会思潮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做铺垫,否则不能长久,它同时是某类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体系化和理论化的具体展现。

       社会心理指“人们在日常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活动现象。是一种非系统化的、不定型的、自发形成的和低层次的社会意识。表现为社会感情、风俗、习惯、传统、欲望和自发的信念等。它在社会有机体中起着一种中介作用,由经济和生在在经济上的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为各种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提供直接素材”⑦。显然,社会心理是一种没有经过体系化的社会意识,只有经过典型人物的积极倡导并将它提炼为系统化纲领,才有可能转化成为社会思潮。

       价值观念指“价值论的重要范畴,指一定社会中流行的具有规范性的价值意识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价值观念属于与社会存在相对的社会意识……一定的价值观念,起着评价标准和评价原则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评价和行为。价值观念本质上是社会实际价值取向的反映,它又是指导人们进行价值评价和价值定向的观念力量”⑧。价值观念的典型特征在于它具备评价标准和原则导向的作用,那些没有此类功能的意识类型不能称为价值观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