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是约束的借口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人生十六七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3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下最无私的爱,不求任何回报,但偏偏有时就会因为“爱之深,责之切”。在中国,独生子女家庭占绝大多数,家长们会把所有的爱都给唯一的孩子,同样也会把所有的希望放在他身上,这是人之常情,家长希望孩子比自己优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于这样的爱与付出,对于还未经历过太多人生波折的孩子来说,可能更多地感受到的是压力与束缚,这也是因为孩子与家长之间所处的社会环境、接触的时代不一样所造成的,所以当孩子抱怨“爸爸妈妈,你管得太多了”的时候,家长先不要急着去辩白,甚至感到伤心,不妨先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把爱变成了一种“约束”。

      过多的保护只会让孩子懦弱胆小

      很多家长总是想要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仲裁者”,时时刻刻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去。这一类家长出于一种偏执的保护心理,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于是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扮演着强势的保护者,就算孩子是与同龄人交往中,也要横插一脚,殊不知这对于青少年来说却是一种不信任的表现。

      实际上只有受过摔打、磨炼的孩子才能在今后的独立生活中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家长的过分保护看似让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却不知让他们丧失了学会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往往胆小怕事,性格懦弱,很难适应社会中的激烈竞争,所以建议家长们,尽量要做孩子生活的“旁观者”,多提建议,少做决定。

      别用成年人的标准去统一要求

      很多孩子抱怨家长管得宽,多半是因为家长们习惯了将孩子的衣食住行统一“包办”,一旦超出自己的管理范围,便视作孩子的“逆反”。其实,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家长们应该感到庆幸,这意味着孩子正在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只会盲从,这是他们成长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家长们为什么不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生活,不是简单地用自己的标准去规划孩子的生活,要知道有时候家长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儿,在孩子看来其实再简单不过。所以家长们,在孩子们提出异议时,最好不要用家长的权威去“平事儿”,而是先听听孩子的理由,只要在道德允许的范围内,不妨多给孩子一个发挥的空间。

      全天候“监控”让孩子觉得烦

      每天共同进餐的时间,都是难得的一次家庭聚会,很多家长喜欢事无巨细地去询问孩子在校期间的见闻,刚开始孩子们可能还会很有兴趣,但时间长了往往会有一种“汇报”工作的紧张感。同样,在孩子与同学们聚会时,不少家长也喜欢借着现代化的便利,一次次地拨打孩子的电话,问这问那,这些都会让孩子们觉得大人很“烦”。

      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下级,也不是你手中的风筝,太仔细的询问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不小的伤害,除非是家长们在与老师沟通后发现孩子在行为或者心理上出现比较大的波动,否则家长们最好不要像在孩子身边按了摄像头一样企图“倒带观看”孩子的生活。同时,家长如果过多地干涉孩子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生活造成干扰,并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侵犯孩子隐私让他们很愤怒

      到了青春期,很多孩子似乎都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女孩子喜欢把这些记录在日记本里,男孩子也会找个自认为私密的空间来隐藏。但偏偏有家长认为,“你是儿子,我是老子,你都是我生的,所以你不能在我面前有隐私”,于是趁着孩子不注意翻看孩子的私密空间,往往也成了很多家庭产生矛盾的导火索。甚至,有些家长更为激进,会“跟踪”孩子出行,这样的做法都会让青春期的孩子感觉很愤怒。

      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更不是“犯人”,所以家长们的这类做法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认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认为自己被侵犯,当然不利于和谐温馨的亲子交流。“父母要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并不是要掌控他们,而是要学尊重他们,不单单把他们看作是孩子。”得到尊重的青少年,会显得更为自信,在待人接物、处理问题时也会更加成熟稳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