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爱夸孩子懂事。殊不知,孩子太“懂事”,未必是好事。美国的一些儿童心理教育专家提醒说:太“懂事”的孩子,容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失衡现象,更容易患上各种没明显病因的疾病,早熟的少女甚至更易遭受性引诱而至“早孕”。 “优秀”在框框里 大人嘴里“懂事”的孩子,通常是那种对大人言听计从的孩子。他们严格遵守家长和教师所订立的所有规章制度并身体力行。他们就算成绩不是最优秀,学习态度也非常端正,会成为老师为其他小伙伴们树立的榜样。 因为“懂事”,这样的孩子常常会陷入过分追求完美的心理泥潭难以自拔。为了得到家长或者老师的赞美,他们就算处于众所周知的“青春反叛期”,也会表现得过分顺从。他们会把对家长的不满压在心里,甚至拒绝承认自己的不满情绪。 太“懂事”的孩子由于整个童年期乃至少年期,都处于成人信条的“阴影”中,会渐渐定格在墨守成规的人生道路上难以突破,他们长大后仍会显得有几分天真幼稚,甚至还可能缺乏健康人格,也缺乏创新能力,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人云亦云”。 “失败”在骨子里 那些刻意追求成功的“懂事”孩子,心理压力常常很大,长此下去容易缺乏自信、意志消沉、脾气暴躁,各个方面的进取心可能都遭到干扰乃至扼杀。 为求成功,他们往往在学习时过度透支体力和脑力,再加上沉重的心理压力,极可能引发各种没有明显病因的症状,其中包括头痛、肚痛、疲乏、消化不良、血压升高、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等,严重的还可能出现神经官能症和心理疾患。 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期,本来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发展自己独立个性的必经之路。但太“懂事”的孩子会刻意压抑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因此也压抑了正常的心理发育,他们的“叛逆期”可能会姗姗来迟甚至从不出现。 这些孩子在性格脾气、行为准则上,有时可能显得跟大多数小伙伴“格格不入”。比如,有的喜欢以“小老师”自居,老师不在场时爱对同学们发号施令;有的喜欢打“小报告”;有的自以为是,看不起小伙伴的“傻帽”表现……长此下去,他们可能明显不合群,朋友也很少,或早早出现成年人才有的世故或孤傲。在所有这些现象背后,极可能隐藏着“自己不被理解”的“苦衷”,时间久了,就可能出现性格扭曲或行为怪诞。 一些“懂事”的女孩子,还容易在生理或心理上出现早熟。与同龄的一般少女相比,早熟少女更易遭到诸如抑郁、沮丧、孤独等负面情绪的袭击,更易遭到性引诱,从而发生“少女怀孕”之类的悲剧。 改变还得靠家长 要避免孩子“太懂事”,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必须改变理念,切莫将“太懂事”视为绝对优点,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常常将“懂事”一词挂在口上并加以推崇。 不妨让已表现出太“懂事”的孩子多交朋友,跟大多数同龄孩子实现和谐相处,千万不要让孩子在童年时代就成了“孤家寡人”;不妨让太“懂事”的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避免整日看书、学习、做习题;家长还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因为孩子能从犯错误中获得一种自我教育。如果一犯错误就遭到惩罚,孩子容易形成谨小慎微的性格,不利于创造性的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在缺乏民主气氛的家庭中,孩子往往容易被动地“太懂事”。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家长应格外重视跟孩子的平等交流,避免家庭成为大人的“一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