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古时指背离、违背、不和谐,是“和”的反义词,如:“刚柔得适谓之和,反和为乖。”“乖气致戾,和气致祥。”现代汉语则表示顺从、听话、灵巧、聪明等意,如:“受了两次打击,他就学乖了。”“她是一个乖乖女,可听话了。”是什么导致“乖”演变出完全相反的含义?语言学家争论不休,不过,中国家长都想把不听话的孩子教育成听话的孩子倒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样的教育合乎人性吗?会有好结果吗? 乖乖女软弱又自卑 菁菁今年7岁,上小学一年级,是个爱干净、胆小的乖乖女。 在家时,菁菁很听话,时刻跟着妈妈。妈妈做饭时,菁菁就在自己的房间里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作业做完了,她会悄悄来到厨房,问妈妈可不可以看电视。如果妈妈同意,菁菁拿着计时器来到电视机前,一边开电视,一边把计时器设置为30分钟提醒。这是妈妈给她立的规矩,每天晚饭前只能看30分钟的电视,不多也不少,计时器一响,不管电视节目播到什么地方,都要关电视。菁菁很懂事,从来不要求延时。妈妈对菁菁的表现很满意,经常当着别人的面夸她乖、懂事、让大人省心。 在学校,菁菁也很让老师省心,因为她是班里最乖的学生,上课从来不做小动作,也不和同学说话,如果同桌找她说话,她会摇摇头拒绝。有一天,轮到菁菁所在的小组值日,可是同学们都跑掉了,只剩下菁菁自己。她为难地看着空无一人的教室,眼泪流了出来。哭了一会儿,她提起水桶,费力地打来水,先擦拭课桌,然后开始拖地。老师看到这一幕,很感动,摸着菁菁的头问,为什么不和同学一样跑掉?菁菁回答:“那样就不是乖孩子了。” 但是,菁菁最近变得不让妈妈省心了,因为她总是被同学欺负。最近一段时间,妈妈发现菁菁零花钱用得特别快,还说不清消费用途。有时,上学前菁菁找妈妈要几元零花钱,如果妈妈手头没有零钱,菁菁就掉眼泪,不肯上学,妈妈只好到家门口的超市去换零钱。妈妈还发现,菁菁的衣服上总是有奇怪的污渍,扣子还总莫名其妙地掉,追问了几次,菁菁支支吾吾地不肯说。妈妈留心观察,居然发现菁菁的肩膀上有青紫的伤痕。在妈妈的盘问之下,菁菁道出了实情。原来,高年级的几个女生经常向她索要零花钱,规定每天3元,不给就威胁她、推搡她,还警告她不许告诉家长和老师,否则就打死她。菁菁很害怕,不敢告发,不敢求助,更不敢反抗。妈妈大怒,马上要去找班主任告发此事,但是菁菁死活不肯。她拉着妈妈的手哀求道:“不要惹事啊!就3元钱,不算什么的,给她们算了。” 第二天,菁菁妈来到学校,会同学校领导严肃地批评了欺负菁菁的那几名高年级女生,要求她们向菁菁赔礼道歉,退还勒索去的零花钱。事情算是了结了,但菁菁妈心头的忧虑并未消散。她想,菁菁这么懦弱,谁能保证她以后不被别的同学欺负呢?她找到我咨询,希望找到一个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乖是成长的标志 刚见面,菁菁妈就问:“乖孩子难免被不乖的孩子欺负,我该怎么办?难道教孩子不乖吗?难道我教孩子乖是错误的吗?” “那要看您对‘乖’是怎么定义的。”我说,“如果‘乖’是讲文明、懂礼貌、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那是值得赞赏的,如果只是听大人的话,那就不一定是好事情了。” “什么意思?难道讲文明、懂礼貌、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和听大人的话不是一回事吗?” “有时是一回事,有时不是。”解释这个问题有点麻烦,于是我转移话题,“我们从头说起吧。菁菁从小就这么乖吗?有没有不乖的时候?尤其是两三岁的时候。” 菁菁妈边回忆边说,菁菁小时候也挺调皮的。两岁的时候,菁菁学着自己吃饭,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还把掉到桌上的饭粒捡起来放回碗里,甚至趴到桌上舔掉。妈妈觉得不卫生,上前制止,可是菁菁非但没有停下,反而哈哈大笑,故意把饭掉到桌上,然后趴下去舔。妈妈真的生气了,严肃地呵斥女儿。菁菁害怕了,扔下勺子,大哭起来。 还有一次,菁菁出门时要求自己穿衣服和鞋子,因为不熟练而花费了很多时间,还是穿不好。妈妈着急出门,就要伸手帮助,但是菁菁固执地要自己完成,磨蹭了半个小时。妈妈失去了耐心,在一旁唠叨了几句,说菁菁小小年龄就知道逞能,害得大人耽误了重要的事。菁菁委屈地坐在地上大哭起来。妈妈被激怒了,严厉地呵斥女儿。母女俩较量的结果是妈妈取胜,女儿变乖。慢慢地,菁菁不再逞能了,什么事都听凭妈妈安排。 “孩子变乖了,您一定很有成就感吧?是不是以为这就是成功的家庭教育?”我问。 菁菁妈听出了弦外之音,疑惑地问:“难道这有什么不对吗?”她的口头禅是“难道”,说明她是一个性格比较固执、做事比较强势、习惯说服别人的妈妈。 我说:“对您来说或许没什么不对,但对菁菁来说,却是非常不好,因为您这样做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抑制她的探索欲望,后患无穷。”我解释道,心理学研究表明,两岁左右的孩子,随着大脑皮层快速发育,语言、运动能力大大提高,已经渐渐能够区分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从而产生独立行动的愿望和好奇心。这种愿望和好奇心时刻激励他去探索外部的世界,试探自己能力的大小,这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标志。事实上,这个年龄的孩子尽管还很弱小,但独立能力的确有所增强,不需要一切依赖父母了,比如学会了独立行走,可以用语言比较准确地表达想法了。每当孩子学会独立做一件事时,他的内心会感到无比快乐。而一旦孩子感觉到自己想要独立行动的愿望受到限制的时候,他就会表现出反抗的倾向,不听父母的指令而自行其道。因此,国外有种说法叫“terrible two”,意即“可怕的两岁”。这个阶段的孩子绝对是不乖的,他们好奇心强,觉得自己是个小大人儿,凡事都想自己动手尝试。但由于经验不足,常常把事情搞砸,给父母带来麻烦,却又固执己见,不肯听大人的指导和意见,正如菁菁要求自己穿衣服和鞋子,故意把饭粒撒到饭桌上。菁菁的这些表现,说明她两岁左右已进入人生的第一个心理反抗期,强烈要求独立探索,排斥大人的干涉。如果父母没有认识到孩子的心理特点,一味训斥、阻止或惩罚孩子,就会导致孩子的发展危机,其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可能被压制,从而形成没有自我意识或特别反叛的个性,甚至有反社会倾向,表现为做事畏首畏尾、软弱自卑,或者做事执拗、喜欢抬杠等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