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要用“人家孩子怎么样”来衡量自己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的孩子内向,有的孩子比较外向,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很难更改。而有的家长却不顾孩子的个性特点,经常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而且在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时,很多时候是盲目的。 家长的眼睛总盯在别的孩子身上,人家进步了自己就着急,人家落后了自己就松上一口气;人家学钢琴,也让自己的孩子学钢琴;人家练书法,也让自己的孩子练书法,丝毫不顾及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兴趣和潜力。不去观察了解孩子的特点,而是一味地攀比,造成精力、时间的浪费,得到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其实,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比如说学习生物钟,有些孩子在晚上学习效率比较高,而有些则更适合在早晨学习。再比如孩子的记忆特点,有的擅长视觉记忆,有的擅长听觉记忆,我们不能因为听觉记忆不好或者视觉记忆不好就否定孩子。 总之,不尊重孩子个体特点的趋同式比较,只能损伤孩子的个性并磨灭孩子的天资,尊重孩子的个体特点是我们在比较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前提。 家长要摆正期望的天平,我们应该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不可能千篇一律地都成为“龙”。做家长的应该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编织自己的梦,而不是父母的梦。 让乔木长成最好的乔木,让小草长成最好的小草,而千万不要期望小草长成乔木。 我针对女儿依依爱读课外书的特点,常常带她到书店看书、购书,给她订报订杂志。我不厌其烦地回答她的各种问题,检查她的读书笔记,培养她阅读的兴趣,拓宽她的知识面。同其他孩子一样,依依也喜欢看动画片。我常陪她一起看,看完后要她说说动画片的内容和其中阐明的道理,有时要她以动画片为内容写读书笔记。这样,女儿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通过语文的进步促进了数学的提高。 我经常有意锻炼她的交际能力,鼓励她主动约其他小朋友玩耍。我还经常带她到亲戚朋友家中玩,告诉她应遵从哪些规矩,提醒她主动向人问好、告别。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即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要对孩子因材施教,引导孩子因材而学。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引导孩子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而不要指望学校会对孩子因材施教。道理很简单,一个班多则六七十个孩子,少则也有二三十,而一个老师往往要教两三个班的课,至少要面对一百多个孩子。即便老师有心因材施教,也会因为精力、时间等因素的不允许,而难以尽这份心。 事实上,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爱好和特点,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别人的长处,在学习上也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基于种种不同,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也不会一样。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而父母只有一个孩子,且有很多时间与孩子相伴,可以更清楚地发现孩子的特质,并且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所以,家长不要放弃这个机会。 我对依依因材施教,最为突出的一件事,我想莫过于孩子成功跳级,用三年半的时间学完小学六年的课程。通过全面了解和考察,我确定孩子在学校处于“吃不饱”的状态——用老师的话说,上课拖着小板凳满地走,却在考试的时候轻松考满分、拿第一名。于是,我想该让孩子跳级。 因为依依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比较强,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很快,好多时候老师刚一讲,她就明白了。而为了照顾绝大多数孩子,老师还要就某一个知识点反复演练或者讲解,已经掌握了的依依自然会走神,甚至“满地走”。 学校、老师不可能因为孩子“吃不饱”就特殊对待她,给她制定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学习进度,或者为她另开炉灶,单独施以教育。所以,这个时候就要靠我们做父母的来操作了。 如果我如大部分家长那样,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以为没自己事了。那么依依在学校里,只能按部就班地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她身上具备的好多特质都无法得到挖掘,那么她不会顺利跳级,更不会写出《玩过小学》和《快乐初中》等书籍,还有不会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及较强的心理素质。 女儿是个普通孩子,她和绝大多数孩子一样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唯一不同的是,她除了接受传统的学校教育,还接受着来自家长因材施教的“雕塑”。这使她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开发,个性也得到了很好地保护和优化。 所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对其进行因材施教,相信你的孩子一样可以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