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日期:2013-02. doi:10.11820/dlkxjz.2013.05.013 1 引言 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油气资源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依赖,而能源的有限性使得其成为炙手可热的战略物资,在国际经济、政治、外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余建华,2011)。丹尼尔耶金曾说,“石油是经济发展的血液,是全世界各国发展强大的首要战略问题。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谁掌握了石油谁就主宰了世界”(Yergin,2006)。油气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分布的不平衡性决定了石油的地缘属性。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空间错位,加剧了错综复杂的能源地缘格局的演变。自20世纪70年代全球首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能源问题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大致形成了以地缘政治学、相互依存论、新安全论、能源外交学等为主要分析工具的不同理论流派。不同理论视角下的能源合作、能源政治以及相关的能源安全问题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分析和研究能源格局,制定和实施对外能源政策乃至外交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 2010年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但是中国能源结构多煤、少油、缺气。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突出的问题,石油消费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提高,油气资源的安全供应成为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保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对部门的重要能源(如石油)需求缺口急剧增加。据国际能源署预测,中国2030年对外依存度将达到75%(IEA,2009);而英国石油公司的预测是超过80%(BP,2012)。如何应对不确定的国际能源体系,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赢得未来国际能源竞争的主动权,是21世纪中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这一问题引起了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外交学、地理学等多个领域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1973年世界能源危机以来,以石油为主的能源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1978年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组织、发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世界地理工作者编写三大系列丛书,其中有世界能源(石油)地理丛书。自1981年以来,先后出版了《战后世界石油地理》(钱今昔等,1981)、《世界煤炭地理》(王国清等,1987)、《世界能源地理》(梁仁彩等,1989);同时还出版了以地区和国家为对象的能源(石油)地理专著和论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非洲石油地理》(张同铸,1991)、《苏联石油地理》(裘新生等,1987)、《非洲能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前景》(张同铸等,1983)、《非洲能源供应和解决能源供求矛盾的对策研究》(张同铸等,1990a,1990b)。其中《世界能源地理》系统论述了世界能源资源的基本特点、地域分布规律、能源生产布局与消费地理的特点,能源基地建设与综合发展,各种能源运输方式与货流地理,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能源供应特点,以及世界一次能源和供应前景等,是国内第一部综合研究世界能源地理的科学著作(毛汉英,2011),上述研究为中国世界能源地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和研究的基本框架。20世纪90年代之后,有关世界石油与安全的研究著作大量涌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学、经济学以及外交学等方向,受学科发展方向的影响,经济地理学视角的能源研究则显得相当薄弱。 概括起来,相关学科涉及世界能源地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图1):①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研究;②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中国能源安全研究,包括能源供给、运输、储备等方面;③中国能源合作与能源外交、能源政策等相关研究。 2 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 正是由于能源在生产和消费上时空的错位,使得研究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有学者认为新地缘政治的逻辑是能源决定战略,这一时期的地缘政治不再是单纯争夺控制世界地理要道和世界市场,而是深化为以控制世界能源为中心的理论(徐小杰,1998)。只有全面掌握各方面国际石油市场的格局、容量、分布,才能在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李卓,2006)。目前世界能源市场的供需基本平衡的状态已经非常脆弱,结构性失衡突出,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已经超越消费国和输出国的界限,扩大至全球范围,地区能源一体化势头强劲(赵宏图,2006)。而“亚洲发展中国家将主要依赖中东石油……中国成为全球能源安全的重要玩家”(Cheney,2001)。在世界石油新格局下,产油国与进口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与矛盾分歧相互缠绕、相互依赖进一步加强,既斗争又妥协,全球格局正加速调整(何一鸣等,2006;罗爱玲,2006)。
图1 世界能源地理研究的基本框架 Fig.1 Research framework of world energy geography in China 针对世界能源格局,中国学者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产生了一些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如徐小杰(1998)借鉴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地缘政治理论提出了油气安全地缘政治学说,把北非、中东、里海、中亚、西西伯利亚等主要石油供应地区划分为“大油气心脏地带”,把西欧、中欧地区、东亚地区和南亚地区等油气消费地区划分在“内新月形油气需求地带”。张宇燕等(2007)对能源格局的历史进行了总结,认为当今世界能源格局主要有3大特点:①大国主导的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再次出现;②美国绝对的超级大国地位,但是随着欧洲整体力量的增强和中国崛起等因素,美国的地位相对衰落;③部分国家在特定的领域拥有优势,如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中东国家的石油资源、中国的人口规模等。郝丽莎等(2010)以石油探明储量为考查指标,以1980-2009年为研究时段,分析了世界石油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特征,认为世界石油资源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多中心的圈层结构,其中波斯湾储油层和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储油层分别是东西半球的油极,核心地位不断强化。朱孟珏等(2008)对世界能源储量分布、生产、运输和消费空间分布状况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做出了新的解释和论述。这些论述对我们重新认识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都产生了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