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日期:2013-05-18 1 世界进入新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大时代 当前,世界格局正处于剧烈变动之中。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财富和战略资源加速向东转移,国际权力结构正发生深刻重组,世界格局迅速从后冷战时期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向多极化方向演进,国家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地缘战略关系出现新的分化与组合,世界正在进入新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大时代。 地缘政治,就是国家间、地区间或民族间基于地理区位、地理空间和历史地理等因素而形成的政治军事联合、结盟(政治和军事集团化)或政治对立乃至遏制或者战争的相互关系态势及演变过程。按照地缘政治的基本法则,在国家关系中,对抗与结盟一般是不可避免的。二者手段虽然不一样,但目的是一样的,即均谋取领土、资源等生存条件和生存空间的支配权力及控制权力。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经济利益在国家整体利益构成中的地位大大提升,经济实力成为决定各国国际地位的主要因素,经济手段成为国家确保自身独立和安全以及处理外交事务的重要保证,地缘政治时代的冲突逻辑,正逐步让位于地缘经济时代的竞争逻辑。地缘经济,是指国家间、地区间或民族间基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等因素形成的合作、联合(经济集团化)或竞争、对立乃至遏制等经济关系。随着国家间经济利益的互相渗透,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成为政治关系的“稳定器”,竞争与合作互相渗透愈来愈成为当代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为的基本准则和模式。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因此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是同一本质问题的不同表现,二者相辅相成、殊途同归。国家、地区间的地缘经济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上的合作或对立,也可能强化政治上的合作或导致政治、军事上的冲突。尽管地缘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家间的合作,但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竞争始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进化的基本法则,合作不过是国家实现更有效竞争的手段。地缘经济上的竞争虽不以领土扩张和占领为目的,但仍以利益空间的扩张为终极目的。冷战结束以来,国家间的军事对抗相对弱化,但地缘经济上的斗争比以往更加激烈。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国家之间、地区间围绕原料、市场和资金的争夺往往都伴随着结盟与对抗,其结果可能是使对手丧失市场或原料来源,最终导致经济的窒息乃至崩溃。同地缘政治斗争一样,经济大国或经济集团在与对手的竞争中,特别注重“占领”那些介于“心脏地带”(经济大国或强大的经济集团)之间的“破碎地带”、“缓冲地带”,即那些政治经济形势不很稳定或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且主要依赖国际市场的国家和地区。“占领”的形式主要是经济贸易、投资、技术与文化交流、人员培训等等。 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超过2.0万亿美元)和第二大进口国(1.8万亿美元),世界几乎每个地区的最大经济体都以中国为最大贸易伙伴或最大出口市场。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正在改变世界现有的力量格局,世界各国尤其是各大国和亚太诸国调整或制定新的国际地缘战略。近年来,美国加紧实施战略东移,我南海、钓鱼岛等主权争端升级,周边安全形势趋紧,正是中国力量迅速上升引起的一系列外部空间效应。可以预料,在亚太地区,未来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将更加激烈,并或将引发地缘政治上的冲突。 以史为鉴,方知兴衰。历史上,世界格局的转换从来都不是一个风恬浪静的自然演替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动荡的残酷争霸过程。大国间的争霸与兴衰更替,无疑不受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法则的支配。在此背景下,中国需要从全球高度树立宏伟战略目标,评估自身面临的地缘风险和自身拥有的战略资源,积极寻找战略结盟对象或经济合作对象。大国不懂地缘政治的代价十分巨大。中国要在经济上取得成功并最终完成民族复兴,就必须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实现战略思维的深刻转型,用能体现人类最高智慧的地缘理念、思想和战略为民族之发展指明方向。 2 地理学是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基础性学科 从思想渊源上看,地缘政治学诞生于政治地理学的母体之中,地缘经济学则是由地缘政治学衍生而来。朴素的地缘政治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而近现代意义上的地缘政治学则源于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1844-1904)。1897年拉采尔出版《政治地理学》,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认为国家这个“空间有机体”像生长在陆地上的树木一样牢牢扎根于土壤,因此一个国家的特征将会受其领土的性质及其区外的影响,衡量一个国家的成就,要看它是否适应这些环境条件[1]。之后拉采尔又把社会达尔文主义引入地理学,于1901年发表《生存空间:生物地理学的研究》一文,创用“生存空间”(Lebensraum)这一概念,此文被认为是地缘政治学的发端。拉采尔认为,对于健全的“空间有机体”来说,通过领土的扩张而增加它的力量是自然而合理的。他甚至还认为,获得生存空间的整个过程,不仅会使国家更加强盛,并将使其人民更加坚强、更富于进取,这样才能适应这个不断扩大的领土[2]1917年,瑞典政治学家鲁道夫·契论(Rudolf Kjellén,1846-1922)在《国家有机体》一书中对拉采尔的思想进行了阐发,首次提出“地缘政治学”(Geopolitik)这一术语,并把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3]。他不仅赞同国家有机体理论,还形象地把国家组织与人体器官相比较,认为决策的中心城市为大脑,交通为动脉,武装是防御,自然资源为供养生长所需之粮食。毫无疑问,拉采尔和契论的“国家有机体”和“生存空间”理论同社会达尔文主义一样有其极大的局限性和错误性,它给不断延续的德国地缘政治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并最终发展成为纯粹的领土扩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