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4-8107.2013.02.023 文章编号:1674-8107(2013)02-0127-10 老虎是大型肉食动物,处于生物链金字塔的塔尖,老虎的生存与变迁代表着其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状况,是环境变迁研究常用的生态指标之一。因此,纵向研究虎分布范围的变迁过程,并探讨其背后的人文和自然原因,是目前以虎为中心的环境变迁或环境史研究的基本理路。综合来看,以往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虎的分布变迁、虎患及其生态环境问题等。虎的地理分布,主要根据文献记载的老虎存在及虎患发生地来进行复原。虎是凶猛而又危险的兽类动物,人称兽中之王。人们将虎的出现及其伤人活动视为“虎患”。学者多就自己熟悉的区域进行虎患及其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的研究,此类研究较多,也最为盛行。中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多样,历史时期大多数省份都曾是虎的故乡。本文关注的山西省,曾是华北虎的重要栖息地,前人有过相关研究①[1],但仍有进一步深究之空间,故重新梳理文献进行探讨,不当之处敬希指正。 一、再考:山西虎的空间分布 山西省,地处我国地貌三大阶梯的第二阶梯上,山西高原地势高昂,太行、中条横亘东部、南部,黄河流穿西部,素有“表里山河”、“襟山带河”之称。省境东部属广义的太行山系,从北到南有恒山、五台山、太行山中段和南段、中条山,以及汾河以东、上党盆地以西的太岳山脉等。省境西部为吕梁山地。北从黑驼山起,向南有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黑茶山、紫金山、关帝山、真武山等,直至汾河入黄处的龙门山。雁北的诸山,属广义上的阴山余脉。全省山地共62480km[2],约占总面积的40%;丘陵62960km[2],占40.3%;平川阶地30816km[2],仅占19.7%。这一山地和丘陵约占到80%以上的独特自然环境为喜欢栖息于茂密的森林、浓密灌木丛和草丛的大型肉食性动物——老虎,提供了绝佳的生存空间。 文献记载山西境内是多虎的,关于历史时期山西境内老虎的分布,何业恒《中国虎与中国熊的历史变迁》(下简称“何氏书”)、文榕生《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下简称“文氏书”)等书中有论述,并已描述和绘制出“中国虎华北亚种分布变迁图(山西地区)”。有这样的研究,似乎已经将山西虎的分布情况搞清楚了,相关研究结论可以为其他学者所直接引用。其实不然,如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位先生采取的研究路径虽然一样,但研究结论迥异。即主要采用明清地方志资料将载有虎或虎患的省、市、县复原出来,得出山西虎的分布。“何氏书”中的结论为:山西共有68个州县有老虎分布②;而“文氏书”中则指出:历史时期,今山西省的县级区域,除新绛县外,都有文献记载虎栖息。应当说新绛县曾经(如春秋时期)也有分布。[2](P270)同为自然科学工作者(历史珍稀动物变迁研究领域专家),采取的方法和研究路径一样,为何得出如此差距巨大的结论呢?值得深思。我们在翻阅山西地方志过程中也注意搜集虎资料,仔细对勘两书中所用文献资料并查阅核实。何氏书中的政区采用的是山西清代政区,而文氏书中则为现代山西政区,为了便于比较两书的研究情况,此处沿用清代政区来加以说明。但具体的虎记录不仅限于清代,而是以所查阅的记载所涉及的时段,如明清之前及民国时期。 清代山西共领9府、10直隶州、6属州、85县、12直隶厅(均不在今山西境内)。此处将何氏、文氏书及本文增补的所有虎记录(限于今山西省)在“清代山西老虎分布统计表”(表1)中体现出来。
说明: 1.此表中山西清代政区,据光绪十八年《山西通志》卷四《沿革谱上》、卷五《沿革谱下》整理。为表格文字简洁之便,表中所有县级政区名称,除单字县名(如兴县、临县)备录通名外,其他均未加注“县”字通名。 2.朔州、榆社等的说明。“何氏书”中附有“中国虎华北亚种分布变迁图(山西地区)”,图中标绘有而文字描述无的州县有:榆社、芮城、古县;文字描述有而图中未标的州县有:朔州、崞县、繁峙、定襄、寿阳、大宁、虞乡、长子、石楼。据本人推测,具体原因,除因古今地名转换关系外,有漏落。 3.清源县,乾隆二十八年降为乡,并入徐沟县;马邑县,嘉庆元年降为乡,并入朔州(今朔县)。乐平县,嘉庆元年,并为乡,入平定州。1912年复置,1914年改称昔阳县。“文氏书”中标绘的“昔阳(乐平)”,其实为清末平定州的情况。 4.清代绛州府治为今新绛县,“文氏书”中认为新绛县无老虎。我们查核民国《新绛县志》卷三《物产略》第二动物类,其记载的大型动物只有豹,确无虎的记载。“何氏书”中,绛州的老虎记述可能有误,此处暂存疑,统计时仍看作有虎。 根据表1可知:何氏书中有文字描述虎分布的州县有66个,加上图中标绘有的榆社、芮城,共有68个州县有老虎分布。文氏书中补充有:交城、昔阳(乐平)、夏县等,其中“昔阳(乐平)”,其实为清末平定州的情况,实际上仅补充2县。两书中合计确证有虎分布的州县应为70个。 笔者又根据文献资料记载,继续补充有: 武乡。有老虎分布,乾隆《沁州志》卷八《物产》“兽属”就记载有“虎、豹、狐、兔、獐”。县志纂修者还指出“以上沁源、武乡同”[3],说明沁州(今沁县)、沁源、武乡都有老虎分布。 沁水。康熙《沁水县志》卷四《版籍·物产》“兽属”有虎豹等记载。 黎城。康熙《黎城县志》卷二《物产》兽之属,无老虎记载。光绪《黎城县续志》亦无记载。不过,黎城县有古迹“伏虎”,在郊西二十里岚山之麓,旧有双虎为害,伏虎禅师至,虎驯伏,旁有石,禅师尝憩此。[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