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翰林画家初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桂思(1972-),女,汉,河北迁安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中国美术史,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艺术百家

内容提要:

一般谈到清初的宫廷画家,关注较多的是以郎世宁为首的西洋画家和专职画家,对翰林画家几乎很少涉及——或者不做区分,认为他们的作用等同于职业画家。其实他们在清初的正统绘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画技的精湛、职位的重要,他们和皇室、和职业画家都存在互动关系,所以他们是清初画风的中坚力量。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3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3)02-0217-03

      清代宫廷绘画的创作队伍,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宫廷的专职画家。他们以官员推荐、自荐、特旨招纳或师徒、父子承袭的方式进入宫廷,著名的如康熙朝的焦秉贞、冷枚、唐岱、黄应谌,雍正朝的陈枚、张为邦、王幼学,乾隆朝余省、张宗苍、徐扬、金廷标等。这其中还包括以外籍传教士身份供职画院的郎世宁、艾启蒙、王致诚、贺清泰、安德义等欧洲画家。二是翰林画家,也称词臣画家。他们都是通过科举入仕的,这其中有内阁大学士、部院尚书、侍郎和翰林院学士等,他们官至高位,但是擅长绘画,有很多臣字款的作品。如顺治朝的戴明说,康熙朝的王原祁、刘源、宋骏业,雍正朝的蒋廷锡、高其佩,乾隆朝的董邦达、董诰父子,张若霭、张若澄兄弟,邹一桂,钱维城,李世倬,朱伦瀚,汪承霈。其三是皇族。以皇帝为中心,包括宗室贵族,比如乾隆皇帝、慎郡王允禧、固山贝子弘旿、质庄亲王永瑢,成亲王永瑆等。

      在这三类创作人员中,我们关注较多的是第一类中的西洋画家。因为“中西融合”的风格是清代宫廷绘画出现的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几位外籍画家不仅用“海西法”(即西洋画法)进行创作,令人耳目一新,而且一些国内的宫廷画家,比如焦秉贞、冷枚、陈枚等,也受其影响,使宫廷绘画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特色;至于第三类人员,因为其作品在民间流传的不多(多为故宫博物院所藏),尽管研究得不多,但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的杨丹霞女士2010年在《中国美术》上,曾分三期刊载了《清代皇族的书画》,可说是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但是其中的第二类,至今未进行专门研究。本文拟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对翰林画家的关注。

      这些翰林画家一般来自江南望族,他们都参加了科举考试,一步步升至高位,在朝中担任着重要的职务。对他们而言,做官为政是主要的,绘画只是业余工作。但是,他们和以往的官员不太一样,他们不是兴来挥毫,将绘画作为文人的一种雅兴和消闲——他们是很认真地对待绘画的创作的。他们的作品颇多①,而且还和院画家合作,参与一些重要题材作品的创作。

      翰林画家和南书房有着密切关系(这也是他们被称作词臣画家的原因),多数翰林画家都曾入值南书房。南书房亦称南斋,原为康熙读书之所,属于内廷范围。一般认为南书房设立于康熙十六年(1677)。这年十月,康熙帝谕大学士勒德洪、明珠。内阁随即口奏,建议由翰林院具体办理。十一月,康熙帝正式令张英、高士奇“在内供奉”,居住房屋均由内务府拨给,并告诫二人“当谨慎勤劳,后必优用,勿干预外事”(《康熙起居注》)。是为康熙朝“儒臣入直内廷之始”(吴振械《养吉斋丛录》卷四)。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南书房记注》也有同样记载。由此可见,南书房从其建立的目的来看,是为皇帝讲解经史、编纂书籍、诗赋唱和等,也就是说,南书房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即词臣。尽管有学者认为,南书房实质是非制度化的决策机构②。但是越到后期,南书房越成为纯粹的文学侍从机构。因此,这里聚集了一大批富有才华的翰林画家是理所应当的了。《词林典故》卷七:“皇朝南书房入直题名”,记载了从康熙十六年到乾隆十二年以前的入直者,其中有翰林画家蒋廷锡、蒋浦、励宗万、董邦达、张若霭、张若澄。另外,《清史稿》中记载,钱维城、董诰、黄钺也曾入南书房。

      在中国美术史中,有一个隔代继承的现象③。比如元代以赵孟頫为首反对南宋画风,倡导北宋及其之前的风格;明初的宫廷绘画以及浙派,反对元朝画风,而继承南宋的绘画风格。究其原因,是因为新王朝是在铲除旧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前一个朝代是其敌视的对象,所以新的统治者要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断绝和旧王朝的联系。而隔代和其无直接的敌对关系,在注重传统和祖宗之法的封建社会,提倡隔代的文化是最安全、正当的方式。但是,我们发现在清初宫廷绘画是直承明末董其昌、“四王”的风格。固然,宫廷绘画反映了皇家的趣味和好尚,皇帝、皇族的修养和品位决定了某种风格的取舍。但是我们知道,清代统治者本身是马背上的民族,富尚武力精神,是无多少汉文化的根基的。从家族渊源上来讲,是没有深厚的书画底蕴的。比如顺治皇帝,一直到继位的第十四年,才在弘德殿行了祭孔子礼,接受正规的教育;宗族的书画创作,是在康熙的儿子——二十一子、慎郡王允禧的带动下,才出现后来载入画史的弘旿、弘皎、永忠、永瑢、永瑆等;在皇帝召集的书画品鉴活动方面,乾隆朝参与的皇室人员不到7%,多数为词臣;到了嘉庆朝——经过几代的积累后才有所改变,皇室成员如永漩、永瑆、永璘、绵宁、绵恩、绵信等人有了较高的参与程度和频率。所以说,清初影响皇室审美观念的,是词臣画家——他们在其中起着中坚的作用。

      我们来看官员画家与皇族的互动关系。

      官员画家和皇帝或一些亲王、郡王等贵族之间有着互动关系。最早可以追至戴明说④。戴明说,河北沧州人,字道默,号岩荦,晚号定圃,崇祯七年(1634)进士,入清后官至户部尚书。工书画,善画山水,墨竹也很有名,是跨越了明清变革时朗的一个著名书画家。其作品表现出来的就是明末主流文人画的风尚。《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载有其作品28幅。由于顺治从事书法和绘画的老师是戴明说,所以顺治的书法和山水画,受到董其昌的影响。在顺治的笔下,同样是高雅、清旷,表现讲究笔墨趣味而不太在意技巧的山水、花卉。

      至于康熙帝和雍正帝,二人无绘画作品传世,绘画方面的研究可以忽略或搁置;但是在康熙朝,确立了“四王”画风——确切地说,是“四王”中的王原祁的正统地位。尽管王翚在康熙三十年(1691)被皇帝召到京师,领衔绘制了十二巨卷的《康熙南巡图》,参与此项艺事的大都为王翚的弟子和学生,由此王翚的画风一时风靡宫廷。但是,王翚在京师作画的时间大约只有六七年,画完《康熙南巡图》之后就返回南方老家,其弟子们也没有继续在宫中供职,所以王翚的绘画风格在宫廷中影响的时间和范围比较有限⑤。而从康熙、雍正直至乾隆三朝,王原祁的画风成为宫廷山水画的主流风格,风行画坛百余年之久,这实缘由翰林画家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