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宣城时期的行踪及艺术活动考(清康熙五年十一月至十七年夏至)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国平(1954-),男,广西荔浦人,广西艺术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中国山水画、花鸟画,广西 南宁 530022

原文出处:
艺术探索

内容提要:

清康熙五年丙午(1666年)十一月,石涛随师父旅庵本月来到宣城。之后,一直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夏至,他基本上以宣城为中心,行踪遍及黄山、徽州、石梁、扬州、松江、泾县、苏州、芜湖等地区,广泛交游,并创作了大量的书、画、诗等作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3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J1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53(2013)03-0006-16

      石涛和喝涛于清康熙四年乙巳(1665年)冬离开西湖,又回到了松江九峰,大约于次年十一月随师父旅庵本月来到宣城。

      石涛和喝涛为什么在康熙五年丙午(1666年)离开松江九峰来到宣城定居?陶喻之在其《石涛与松江》一文引《松江县志·大事记》记载所言:康熙四年(1665年),“松江发生了一桩出乎意料的突发事件。当年清廷宣布明宗室改易姓名隐匿者皆复旧回籍,仿佛统治者针对前朝宗藩嫡嗣实行了较为亲和的怀柔、开放政策,原本制定的敌视举措及因此造成的紧张空气貌似相对宽松、缓和了些许。讵料到了次年(康熙五年,1666年),明河南安昌王后裔改换姓名,隐匿于华亭城北郊龙珠(树)庵为僧,却被松江官府侦知,遂办‘谋逆’大狱。一时间被抓遭凌迟处死者有二十七人,斩首者计七八十人,株连更达五六百人之众,松江府上空顿时再度笼罩起大肆杀戮隐瞒身份的明朝宗亲成员的血腥气氛。”面对这种事实,作为同样是明宗室后裔且同样置身佛堂的石涛而言,自然是惶恐不安。为此,陶喻之认为,“面临随时可能被逮被杀而危机四伏的时势,怀着忐忑不安心情的石涛悄然身随为清廷宠遇优渥的旅庵本月禅师作脱身之计,即刻启程,束装就道离开了松江这片是非之地。而当时,与其说是石涛与喝涛陪师父旅庵本月去宣城,倒不如说是旅庵本月保驾护送石涛和喝涛去皖南寺院暂避风声的。”①

      据清人李驎《虬峰文集·卷十六·大涤子传(有序)》载,石涛“由越中之宣城”,但并未指明是哪一年。傅抱石《石涛上人年谱》载:“康熙五年丙午,公元一六六六年,是岁冬月,旅庵过宣城。”②此说未明出处,无从核实,但从清代画家梅清《天延阁赠言集》和《天延阁删后诗》中找到了旅庵本月于清康熙五年丙午(1666年)冬过宣城的证据。旅庵本月和梅清是诗友,康熙五年丙午冬,梅清北上京城赴试,旅庵本月特作七言律诗一首相赠,诗名为《丙午冬日过宛水,小诗奉送渊公先生北上》,诗云:

      夜怀倾盖别难经,日青征鞍肯乍停。

      冻雪倚云浑敛白,晴沙卧柳欲舒青。

      春明桃李游南苑,飚起鲲鹏化北溟。

      久擅才华当得意,名传雁塔粲文星。③

      而梅清也作《北上留别旅庵大师》七律一首留赠,诗云:

      半生南北老风尘,愧煮公车未息轮。

      驿路雪凝天外冷,江干梅吐意中春。

      壮心消尽长途客,东事轮将出世人。

      何日消尽长途乘,高山流水话迷津。④

      后旅庵本月又作诗次答梅清。清人王尔纲评选的《名家诗永》辑录有旅庵本月作的两首诗,其中一首题为《次答瞿庵大师见寄》,诗云:

      特旨宣留驻帝京,旧交自尔隔孤城。

      门连省掖车尘影,地远空山夜再声。

      鸣鹤几闻增别怨,绎梅初寄慰离情。

      幽期倘遂林泉请,共赋归来白雪盟。⑤

      旅庵本月在其赠诗题中提到的“宛水”,据《安徽通志》载:“敬亭山,宁国府北十里,古名昭亭山,东临宛、句二水。”⑥古称“宁国府”的宣城也同样东临宛水。旅庵本月从松江必须过宛水才能到宣城。这就可推断,旅庵本月确实是清康熙五年丙午(1666年)冬来到宣城,且为了“暂避风声”,很有可能带石涛和喝涛一起。傅抱石所说的此“冬月”,一般指农历十一月。⑦由此可推断,石涛和喝涛或许是在康熙五年丙午(1666年)十一月随师父旅庵本月离开松江九峰来到宣城的。

      石涛后来在其《生平行》长诗中云:“不道还期黄蘖踪,敬亭又伴孤云住。(原小注云:黄蘖禅师道场留,凡上下十余载,敬亭之磴何欹嵌,下拂双塔兮上出千林)”说明石涛自到宣城后,居住在敬亭山南广教寺(又名“双塔寺”)有十余载之久。他和喝涛在广教寺日常礼佛参禅,诵经养性,余暇或登山临水,或访友会客,或吟诗作画。正如其《生平行》长诗中所云:“忽乘石华舟,又上青云梯。长笑谢上公,恕我偶不羁。”⑧

      一、初到宣城

      (一)始交朋友

      因旅庵本月与梅清为故交,到广教寺不久,或许是康熙五年丙午(1666年)十二月,他就带石涛和喝涛到宣城去拜访梅清。在梅清《天延阁删后诗》附刻《天延阁赠言集·卷二》,辑有石涛《奉赠瞿山先生》七律一首,诗云:

      江左达者人共传,瞿山先生思渺然。

      静把数编朝隐几,闲携厄酒夜移船。

      已知词赋传免赏,好使声名谢尘块。

      揽衣直出青露上,我欲期君种白莲。⑨

      署名:“粤西僧超济石涛”。此诗未署纪年,然《天延阁删后诗》刻于康熙十年辛亥(1671年),则此诗必作于是年前,最早或作于丙午(1666年)十二月,即石涛初到宣城之次月。而署名有“超济”,想必是镌刻者刻错,因为石涛法名不可能有“超”字⑩。

      (二)绘制《十六阿罗应真图卷》

      石涛来到宣城驻锡广教寺后,就急于绘制《十六阿罗应真图卷》。该图卷见程霖生辑《石涛题画录·卷三》[遂吾庐乙丑(1925年)本,桂林图书馆藏],影印本见郑为编《石涛》(画集)(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134页。画上款署:“丁未年,天童忞之孙,善果月之子,石涛济”,钤印“济山僧”“清湘石涛”。此“丁未”指康熙六年(1667年),即石涛来宣城之次年。据说这幅图卷一年始成,其用笔用墨、造型布局等均达到较高水平,初步显露石涛的才华。卷后有梅清跋,可知石涛曾把图卷给梅清观赏,或请梅清题跋。梅清跋云:“白描神手,首善龙眠。生平所见多赝本,非真本也。石涛大士所制十六尊者,神采飞动,天趣纵横,笔痕墨迹,变化殆尽。自云此卷阅岁始成。予尝供之案前,展现数十遍,终不能尽其万一,真神物也。瞿山梅清敬识。”钤印:梅子,臣清。(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