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89(2013)05-072-05 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再次重申了党带领人民为之奋斗的“双百愿景”:即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49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引领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发展走向。由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于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来之际,主导我们这个社会的将是“80后”、“90后”,是被现在的媒体、社会舆论所品头论足的、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新生代群体。无论我们现在如何地期待或者不期待他们、信任或者不信任他们,也无论我们如何地放心或者不放心他们,他们终将会走到社会的前台,去指点江山。毫无疑问,今天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群体的思想倾向、价值取向、知识基础、责任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未来的面貌和走向,也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双百愿景”是不是能够如期实现。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有必要研究青年,研究青年政治,研究青年与政治的关系模式及其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一、青年政治:一种群体政治的视角 青年政治的概念是由群体政治研究所提出的问题,群体政治的理论及其视角为青年政治研究提供了基础。政治是人的行为,甚至可以说也是人的生活方式。而人具有社会性的特性,天生需要过社会生活,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天生就是一个政治动物。群体性是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荀子就说,人力不如牛,走不如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的社会性、群体性,是人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曾说,“现实的人是构成政治社会的前提”,因此,任何关于讨论政治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以及最终归宿必将回归到对“人”的问题的探寻。同时,马克思强调人是社会存在物,任何政治现象和政治生活都要在一定的社会之中才会发生,单个的人不能谈政治生活和政治现象。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有明确的表述,他指出,“这是因为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马克思也曾明白无误地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1]这充分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是解释任何关于社会政治的一个普遍真理和基本前提。 可以认为,社会性或者群体性根植于人性之中,是人的本质属性。任何在历史和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人,都不是单个的、孤立的个人,而是生活在与他人的特定联系中的人。因此,考察“人”的问题也必将根植于人所处的社会或者群体之中去寻求答案。基于此,有必要将“人”作为观察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将“人”嵌入到具体的群体之中去考察,这是群体政治的一个基本观点。 “群体”是一个多学科的词汇。从一般社会学意义上说,群体就是由一定规模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组成起来的集合体。社会学按照群体规模分为小群体和大群体,按照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分为初级社会群体和次级社会群体,按照形成的缘由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学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等。从心理学意义上说,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可见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就像勒庞所说的:“千百个偶然聚集在公共场所的人,没有任何明确的共同目标,只能看成一群聚在一起的人,这群人并不因为聚集就称其为群体,比如传统节日里的聚会、交易商品的集市,比如协作劳动的集体。”[2] 政治学者对社会群体的关注则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名著《政治学》,书中对于群体有过这样的描述,“由男女同主奴这两种关系的结合,首先组成家庭,为了适应更广大的生活需要而由若干家庭联合组成的初级形式是村坊,由若干村坊组合而为城市(城邦),社会就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在这种社会团体以内,人类的生活可以得到完全的自给自足”,[3]并且,在亚氏看来,“人类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情,所以能够不期而共趋于这样高级的组合”。[4]此后,整个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政治学者沿着亚里士多德强调的“自然演化”路径继续进行着人走向群体和社会的逻辑推演,不管是霍布斯还是洛克、孟德斯鸠还是卢梭,他们都将人置于一种“自然状态”,为了种种便利或者不便,通过订立某种形式的“社会契约”而组成社会。马克思也关注到此类问题,他从现实的人出发,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与人之间从简单关系进而步步走向群体、家庭、村落、民族直至国家。 把青年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是从社会群体结构角度研究社会分层的一个基本观点。与其他以职业、利益或其他因素为依据来分析群体的方法不一样,本文所认为的群体概念是一种类型学意义上的,和传统的阶级、阶层分析概念相比较,它是一个更为中性的词汇。群体与阶级相比,不是依据经济划分而主要依据身份来划分,是一个类别性的概念;群体与阶层相比,它是更为微观的社会分类方法,并且群体没有阶级、阶层的高低序列之感,呈现出一种整体性。因此,所谓青年群体,其所依据的仅仅是年龄,是一个概念清晰但界限又相对模糊的年龄段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