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婚青年首次性行为发生风险 ——一种代价论视角的分析 郭未 郑晓瑛 吴正 2009年第一次全国青年生殖健康调查捕捉了全国超过22000名未婚青年性与生殖健康的相关信息,这里使用这一数据,用乘积—极限法估计性别视角下的中国青年在城乡与区域层面上首次性行为发生年龄,同时采用COX回归模型(考虑设计效应[DEEF])探究社会代价和性知识获取层级变量作用于中国青年首次性行为发生风险的差异。结果显示:中国青年首次性行为发生年龄有显著的性别、城乡和区域差异,并且社会代价层级的变量对于青年首次性行为发生风险的影响非常明显,这包括性别、城乡、区域与家庭结构;而性知识获取层级的变量除个人受教育程度外对其影响则不甚明显。研究结果提示:在设计防范青年风险性行为发生的干预政策时,应注重社会代价理论的视角,同时关注于那些掌握最少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风险群体并考虑首次性行为发生年龄的性别差异。 摘自《社会学研究》(京),2013.4.74~100 香港青少年帮派的三合会化:组织、活动与控制 卢铁荣(著) 沈臻懿(译) 在香港地区,青少年帮派已受到三合会的控制。青少年在参与帮派活动时,基本通过三类主要途径来实现其“三合会化”的过程。首先,青少年被蛛网式组织结构吸收进帮派后,被“大佬与小弟”的关系所牢固; 其次,三合会元素与理念亦通过帮派日常活动而逐渐向青少年灌输; 最后,青少年帮派中不言而喻、但又极具强制力的规矩与控制方法,使得其成员在受制于三合会控制的同时,亦逐渐被三合会的价值观所同化。三合会化问题充分揭示出香港青少年帮派次文化的复杂性。三合会次文化的代际传递现象已显而易见。一旦大佬们有机会招募下属成员并在本地社区建立自己的网状组织结构后,三合会活动将更为频繁多样,其相应影响将也难以根除。最终,青少年帮派组织将世代相存,且极难从这一恶性循环中逃脱。 摘自《青少年犯罪问题》(沪),2013.3.25~35 日本动漫作品中的女性“萌”系形象 费勇 辛暨梅 近年来,日语固有词汇“萌”作为一种独特的日本文化现象受到广泛关注。在萌系元素的包装下,动漫作品从过去主流动漫文化中顺从、温柔、自立、自我牺牲的女性形象中衍生出多重可能性。萌系形象的特征成为代表女性魅力的符号之一。萌系形象的建立,是青年亚文化群体在承继和抵抗的“拼贴”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亚文化风格。他们通过同人志活动等二次创作,对传统女性形象占有和挪用,在它们身上添加了自身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体系。同时,对女性萌系形象的Cosplay与亚文化群体的文化理想之间存在着一种“异质同构”,其所提供的内在意义和亚文化群体所要表达的文化理想相吻合,并使亚文化青年团体特定的价值体系实现成为可能。亚文化团体在萌系形象的审美体系中寻找能表达他们亚文化意识的东西,强调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亚文化风格。美少女游戏的“虚构场景体验系统”模式使亚文化青年在动漫世界中遭遇各色萌系形象,在想象的层面上实现自己的爱情理想,解决在现实中始终隐藏的或无法解决的矛盾。 摘自《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州),2013.3.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