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之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和根本就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技术创新行为需由企业作为主体来进行。目前,我国还缺少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行为模式以及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深入研究应建立在对大量微观数据进行全面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华中科技大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7月底至2012年7月底,历经一年的时间,在全国七省市先后进行了42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问卷调查,其中北京、上海和深圳代表经济较发达地区,武汉、苏州和扬州为发展中地区,甘肃省为相对落后地区,所以该调查样本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运用统计方法,从企业所在产业、经济性质以及规模的角度来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模式,考察了目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研发资金的来源与投入结构、研发团队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而从微观行为角度揭示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真实状况和行为模式。本文贡献在于:运用企业层面的调查数据,从微观的角度来揭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及存在的问题,对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引导和鼓励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技术创新的产业行为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把全部样本划分为七大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一)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界定为自主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而要获得产业的重大技术突破往往需要进行原始创新。企业实施原始创新的重要条件是应当具有较强的技术积累和研发能力,要求有较强的基础研究作为基础,其创新程度是根本性创新。在自主创新的三种创新方式中,消化吸收再创新对企业的要求最低,是企业实现技术追赶和技术跨越的重要途径,但在技术方面有时只能被动适应,并且随着专利和标准日益主导产业的发展,有时受到率先创新者取得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制约而影响实际效果,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难度加大[1]。 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上(见表1),总体看:主要采用简单模仿或引进来获取技术的企业不到一成;近45%的企业的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为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所有创新方式中占比最高,说明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以原始创新为主的企业所占比例不到15%,9.8%的企业创新方式主要采用集成创新,说明目前我国原始创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还不强、技术水平不高。从不同产业角度分析:(1)相对于其他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中以自主创新为主的企业所占比例最大,其中1/3以上的企业主要进行原始创新,20.5%的企业以集成创新为主,这两个比重也均高于其他产业,说明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原始创新为主,产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强,更可能在重大技术上有一定的突破;(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以原始创新为主和以集成创新为主的企业比例均仅低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并且四成以上的企业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可以看出该产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这与王新新[2]的分析相一致,他认为:我国的物联网、电动汽车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甚至局部环节取得领先优势;(3)相对于其他产业,新能源产业中以原始创新为主的企业比例最低,一半以上的企业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表明我国新能源产业创新能力相对还不高,如:我国规模最大的新能源——风电技术正处在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过渡期,高转换效率的太阳能薄膜电池等新一代光伏电池核心技术没有掌握,2010年我国多晶硅的进口占国内总需求的50%以上,硅料生产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欧美国家的手中[3];(4)以模仿、引进为主和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的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共占27.1%,为各产业最大值,并且以自主创新为主的企业比例相对于其他产业不高,表明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这也说明了我国目前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95%的数控技术、84%的高性能集成电路还依赖进口的原因[4];(5)生物产业中以模仿、引进为主和以消化吸收为主的企业共占22.4%,仅次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并且以原始创新为主的企业比重相对不太高,说明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不高,如:生物医药产业尽管快速发展,但缺乏创新药物;基因工程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工业化的转基因技术没有掌握,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速度慢。 (二)研发资金的投入强度、主要来源及政府的支持 1.研发资金的投入强度
研发资金的投入强度是衡量企业、产业甚至一个经济体的技术创新投入大小的核心指标之一,简称研发强度。在调查问卷中,企业的研发强度用研发资金投入与同期总产值的比值来表示。总体来看:69%的企业研发强度在5%以上,近四成的企业研发强度在10%以上,19.1%的企业研发强度在20%以上,研发强度在1%以下的企业仅有5%。表2显示出,从不同产业看:除新能源产业外,其它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均有50%的企业研发强度在5%以上,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如2011年我国生物产业中医药制造业的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41%,而美国2007年的数值是26.57%、英国2006年为24.92%,均远远高于我国。再加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数单个企业的实力弱小,包括技术和规模都是如此,如我国整个医药产业的研发投入加起来,还不敌美国的辉瑞公司[4]。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较高的研发投入。显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想未来在世界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就要提高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
2.研发资金的主要来源 在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方面,总体来看:企业自筹是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最主要来源,其次是银行借贷和政府资金,投资机构只是12.2%的企业的创新资金的重要来源,6.1%的企业研发资金的重要来源是民间借贷。从不同产业看(见表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研发资金相对更依赖于企业自筹;在七大产业中,生物产业选择企业自筹的企业比例最低;政府资金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六成企业研发资金的重要来源,数值高于其他产业,说明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资金支持力度相对较大,投资机构和上市融资也是该产业创新资金的重要来源;节能环保产业中选择政府资金的企业比例相对于其他产业较低,说明政府对该产业创新资金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小,通过上市来融资的企业所占比重也相对较少,而相对更依赖于银行借贷。可以看出,我国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研发资金投入特点和要求的多层次金融市场尚不完善,融资体系不健全,民间资金和投资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除新能源汽车产业外,选择境内外上市融资的企业在各产业占比均在10%以下,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还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创新资金的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