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何以具有道德属性?道德又为何能够成为资本?资本与道德的交织与分歧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些“交织点”与“分歧处”的界限又在哪里?当前学界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形成了立场不同、视角相异故结论相悖的观点。如何合理地理解和对待聚讼不断的论争以及这些论争所隐含的深层矛盾,成为一个耐人寻味且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学界围绕资本与道德的话题进行了激烈争论,归纳起来,这些论争主要集中于:其一,资本是否具有道德属性;其二,道德是否能够成为资本。对于第一个问题,论者一般能够辩证分析,认为在关系属性上资本自身内含道德的属性,资本作为一种物质力量与思维方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文明面”,起着“伟大的文明作用”①;资本的道德属性不仅指资本内含的道德性,也是指资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指向与道德意义;资本的道德属性是有条件和限度的,资本并非在所有的社会制度下都具有道德属性;资本的出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资本也有着典型的“不道德”或“反道德”的特性,人们在享受着资本带来的物质繁荣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贫富分化、生态环境危机等。对于第二个问题,有论者指出,道德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了“文化力量”的精神动力作用,因而也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从总体上看,第一个问题有一定共识,但在第二个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分歧。“道德资本”的持有论者认为,作为思想观念与文化力量的道德虽然属于典型的“社会意识”,但是由于其在社会发展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故可以成为一种精神的“生产力”,具有资本的价值,因而也是一种“资本”②。“道德资本”的批评论者认为,道德能否成为资本、道德是否是资本的问题归结起来是“道德观”的问题,并得出“道德不是资本”的结论。③ 我们看到,目前关于资本与道德关系的论争,归结起来有二,一是论者自身的立场不同,二是论者的视角有别。所谓立场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他们对资本概念的理解存在着一些差异。“道德资本”的持有论者将资本的概念理解为:资本是一种物质力量,但又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力量,更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生产关系,以及一种巨大的社会关系的凝聚与汇集,这是马克思早就阐明清楚了的。道德是人类精神力量的直接或间接表达,是人们为了能够更好地生活所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一般说来代表着社会占主导统治地位阶级的正面价值评价取向。那么,作为社会发展主导力量和主宰因素的“内因”的资本,无疑具有十分明显的道德属性。而往往作为正面价值评价取向的道德因素自然会在整个社会中起到积极的榜样力量、激励作用与推动效应。故而,在宽泛的意义上,将“道德”视为一种特殊的资本来理解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反对者认为,“道德”被当做特殊资本后也会带来一种可怕的理论风险:由人们内心信念与社会舆论而构筑的精神力量被当做“资本”在市场经济上被“贩卖”后,“资本”的概念和范畴就会无限地扩大,最终形成马克思所言的爱情、希望、信仰等精神因素都可以被市场自由地“买卖”了。这也是诸多学者所担心的关键问题,也是他们反对“道德资本”这一概念的重要理由支撑。无疑,从自由市场的“无道德”立场出发,以及结合当今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特别是刚刚迈入世俗的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现实来说,这种担心是十分必要的。20世纪初的卢卡奇在他的名著《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已经非常精当地描述出了这一可怕后果:当所有一切东西包括看得见的物质、看不见的情感等都可以进入市场自由买卖时,人的“物化”处境自是必然。而且,从物质到心灵,从心灵到肉体,人被外在的“权力”“规训”(福柯语)却无法体认到,越来越处于“他者”④的境地而无法成为他自己,这也是张一兵教授所言的“物役性”的精神实质。而视角的不同则主要体现在他们对资本与道德之关系于人性本身的意义的理解有差异。“道德资本”拥护者认为,道德是一种资本,是因为这种思想资源能够在资本的运行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最大可能地发挥资本的善行,遏制资本的罪恶。而反对者则认为,市场是一种自发行为,对任何“他律”行为不会产生积极的内在反应,因而道德无法作用于市场本身,“道德资本”是伦理学家思维方式的产物,是“功利性”和“工具性”价值的表征,其结果是抬高了资本的地位,使道德沦为资本的奴仆,因而,作为道德人格的尊严被玷污了。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说:“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⑤作为一定阶级关系与利益的承担者,人自然有自利的一面,是一个受“看不见的手”支配、有着“理性算计”的“经济人”,但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同情之心、公正之爱、拥有“道德情操”的“道德人”。这在斯密那里已经得到了经典的论证。人的自爱与利他之心并不矛盾,这是人性多面性的真实表现。 资本既可以不讲道德,又可能具有道德的意义;资本既是经济学的问题,又是伦理学的问题;资本与道德既可以冲突,也可以会通;问题是,如何在学科综合的视野里给予资本与道德问题新的阐释?如何跳出学科的边界从争论引出富有启发的新问题? 充满吊诡的辩证 资本隐含着道德的意义,道德隐含着资本的力量,这是我们拨开二者话语缠绕之后的基本结论。因而,一味地拒绝承认资本的道德性与一味地拒绝承认道德的“资本”性是同样有害的形而上学之举。在资本与道德充满吊诡的辩证中,资本与道德发生着矛盾与冲突,也进行着交会与融通。 (一)资本与道德的冲突 资本与道德的冲突是指资本与道德的异质性表现,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以现象学的视角检阅资本自身的“价值无涉”(韦伯语)性;其二,以唯物史观的方法审视资本的“不道德”性甚至“反道德”性表现。 第一,资本是一种“价值无涉”的事实描述。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物和生产关系,资本是没有任何“感情”的客观性存在,它只涉及“事实描述”。阿尔都塞因此断言:“将《资本论》归结为伦理学的构想是一种儿戏。”⑥因为《资本论》以“事实”的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因而与价值判断无关。麦金泰尔也说,马克思是没有伦理思想的。资本是不包含任何人为的非经济因素的,即便因为增殖的需要,人们会施加自己的影响在资本身上,但总体来看,人为的干预必然是在资本运行之后,而不会在之前或运行过程当中,因而资本具有“公平交易”或交易公正的特性与客观标准。资本在自身运行过程中对所有参与者平等开放,不会因为任何人为因素而改变其增殖的意志。资本运行的市场经济规则的变化只服从市场经济本身的内在需要,不随任何个人或集团的意愿或需要而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