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道德动因纯粹化与变动性的审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彭怀祖,南通大学江苏先进典型研究中心教授(江苏 南通 226019)。

原文出处:
道德与文明

内容提要:

社会转型时期讨论道德动因问题是非常必要的。社会转型的过程也是道德行为重新审视的过程,道德行为的源泉是道德动因,对道德动因的确认是规范道德行为的基础性条件。当下,存在把道德动因的道义论、功利论分别推向纯粹化的现象,而且两者都不存在压倒性的优势,从而出现在纯粹化的道义论和功利论之间不断变动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社会的道德建设。应该从理论方面阐明其缺陷,在实践方面不断地加以纠正。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3)04-0036-05

       对道德动因的探究,是规范道德行为的基础性研究。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都会给道德行为的判断提出挑战,必须对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给出明确、正确的答案,才能让大家从源头上认识清楚什么是道德行为。

       对道德动因的过分苛求,会消减主体实施道德行为的勇气和积极性,从而使全体公众都应践行的道德内容成为曲高和寡的少数人的专利;对道德动因的随意宽泛,把本不属于道德行为的内容揽在道德行为的内涵之中,会让个别人热衷于实施所谓的道德行为而牟取私利,进而削弱全社会的道德氛围。社会时而充分肯定纯粹化的道义论,时而彰显纯粹化的功利论,并在两者之间不断变动是有缺陷的,在理论方面会让人们思想混乱,在实践方面,则会让人们无所适从。

       在社会转型的今天,既要肯定道德动因是多元的,鼓励和呼吁更多的人实施道德行为;又要坚持道德行为和经济行为的本质差异,坚守道德的精神高地,展现道德引领社会风气向上的力量。

       一、道德动因纯粹化与变动性的概念

       道德动因是道德行为主体遵守、践履道德规范的动力和原因。历史上的思想家对道德动因有见仁见智的阐述,总体上可归纳为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道义论者认为,人之所以做出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只与人之为人的精神价值和尊严相关。功利论者则认为,人之所以进行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与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相关。无论是道义论,还是功利论,他们均从人性深处寻求道德动因的合理因素,为我们探讨道德动因提供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视角。然而,这两种貌似对立的思想,却体现了某种前现代哲学所共有的单一性独断思维方式,把人对道德的理性向往和实践追求归结为非此即彼的两个维度,并依据自身理论内涵去否定对方,往往会陷入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局面,会给人们带来思想上的混乱。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我们更感到强调单一性思维的片面性,如果把这种片面性刻意强化并放大,那么,道德力量的彰显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当今社会,道义论和功利论均有着存在的空间。我们可以从人与生俱来的正义和善良出发,分析道义论存在的必然性。无论是理论工作者的系统思考,还是普通人的实践直觉,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判断:道德行为应该与人的精神价值、尊严相关。人们期盼道德力量是纯洁而高尚的,人格是完美向上的,对他人的援助和付出是无私的。另外,我们通过粗浅的分析就可以明白,社会转型期功利论有着存在的基础。市场经济的最基本法则是利用竞争配置资源。这一法则在当今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力量,它渗透到社会的许多领域和各个层面,各种社会现象都有着它的烙印,深受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替代计划经济体制,人们渐渐习惯用市场的方式思考问题,对道德行为的宽容、理解和认同,较之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大家都能认同出于诸多原因而实施的善举,只要在这些原因中间,没有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只要这样的善举是从根本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这些直觉和认识,反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论已经有了广阔的市场,已经为许多人所接受。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改革开放逐渐深入以及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自主意识有了质的提升,价值多元已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已成为一个非常明晰的社会现象。对道德动因的解读和实践,道义论和功利论并存是必然的,我们应该以坦然的心态面对这个问题。

       二、出现道德动因纯粹化与变动性的缘由

       中国社会历经五千余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根基深入且牢固,其影响深远且巨大,可以说当今任何的社会现象,都可以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到痕迹和原因。几千年绵延不断的传统文化的惯性会无时无刻地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几乎所有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其影响。试图把当今社会和传统文化隔离开来探讨,仅仅凸显外来思潮和新生事物的力量,往往会以偏概全、挂一漏万,得不到正确的意见和结论,甚至描绘了半天,凝神一瞥,分析的问题、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推崇道德的力量,这方面有许多优良的积淀,然而,也有一些理念和实践值得商榷。例如,就道德的践行而言,有时过分关注道德榜样的崇高性、神圣性。因此,对自身的行为,才有了止于至善的道德向往,对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才有了学习的榜样——以人格的完美为标志的圣人。多少年来形成的理性要求和实践行为,给出了非常鲜明的答案和十分具体详尽的规范,即大家都应该向道德完美的圣人学习,做一个在时间跨度上一辈子都践行道德规范的人,在道德内涵方面能全覆盖地践行所有的道德类别。

       对道德动因的理想化,有时在传统文化之中表现得十分强烈和引人注目。事实上,无论是怎样的描述、规范和要求,传统文化对道德动因的解读常常肯定道义论是道德动因的唯一源泉,并且把对道义论的解读和践行推向纯粹化。中国社会的历史反映了重义轻利的倾向,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道义论的无处不在。

       传统文化的力量、社会形态的变化与社会制度的差异等对社会思潮的兴起和流向产生了重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前,“左”的政治力量影响巨大,它所赋予社会各种思潮的价值取向在道德动因方面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记。较为突出的表现是,当一个人做了好事,无论是平凡善举,还是惊天动地的见义勇为,都会遭到刨根究底的追问——你当时是如何想的?希望的答案是,想到了英雄、想到了正义、想到了献身,如不是这样的回答,甚至是当时来不及想,也会被认为不够高大、完美。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左”的时期对道德动因的有意拔高,把道义论推高到不恰当的程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