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体诠释学的四个核心范畴及其超融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美)成中英,夏威夷大学哲学系。

原文出处:
齐鲁学刊

内容提要:

本体诠释学应阐释为对本体发生的一种诠释,以区别于实体化的本体论。古希腊和中国从不同的进路来讨论存在,此差异表现为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being)和作为发生与创造的存在(being as generative or creative)。通过界定本体诠释学的本体和追溯中西哲学的Logos与道,能够进一步展现出本体诠释学的四个核心范畴、五个命题。在此基础上可以探求如何实现超融、如何从诠释的方法看待本体诠释学。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3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13)05-0005-07

       本体诠释学是在中西哲学的对立互释中发展而来。中西哲学史上有各自的本体论概念。本体诠释学的本体是对二者的创造性整合,形成兼具二者的洞见而又互补的本体。本文将阐释这一创造性的本体概念,再简要追溯中西各自的本体,在此之上得出本体诠释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即本体、四个核心范畴和五个命题;接着论述在此框架上,我们可以对以“人”为中心的、包含周遭世界的宇宙进行理解与关照。最后会谈到本体诠释学的超融。

       一、本体诠释学的本体的涵义

       本体诠释学从提出至今,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或许是因为在对中西哲学思想的反思整合过程中,涉及较多的哲学家及其思想,从而使得本体诠释学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这些学说的一个背景理论而消隐,不够凸显。为此,笔者将在此节中界定出本体诠释学的本体的涵义。在下一节,再从本体诠释学的本体的角度,回溯到其两个核心来源。或许如此,方能彰显出本体诠释学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对中西哲学思想的整合过程。

       本体诠释学的本体应翻译为generative being,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存有,乃是存有的发生。离开存有的发生不能有存有。因之,一般讲存有或存在,都可以说是对本体的抽象,迄未能就本体一词所包含从本到体发生或延展的过程意义加以申述与彰显。本体是一种存在发生物。既然是发生的,除了包含一个“本”的概念,也包含一个过程的概念,一个发展出来的整体存在的概念,那就是体的概念。因为是发生出来的,合而言之,称之为本体物。作为本体的形容词“本体的”,可翻译为onto-generative。但需注意的是,是否有“物”发生而有本无体或有体无本。Onto-generative就是存在发生物的。存在发生是本体;things,entities,beings都是存在物,但都是发生的事件与存在。

       本,乃根源,是一种动态的力量,并在动态的过程得出结果:体。体,是一种目的。本,在成为包含目的的“体”的发生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本中,我们可以发展出最原始的概念:太极。本,一动一静、一阴一阳,也就是存在的起因。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中的Matter和Form两因可以通过一阴一阳,也就是从本的概念来重新获得理解。

       体,是本发展的结果,可以分为物体(physical object)和身体(人和动物的body)。为什么要将体看作物体和身体,有六个原因:1.体,整体性的存在。2.体,单一性的存在。3.体,存在于时空中。作为整体和单一的体,存在于时空中,在时间上有持续性,在空间上不是分散的存在。分散的存在,即不能凝聚在时空中。需要注意抽象的存在物(abstract entity),即“有”,是一般的存在;但是此存在并不一定是体。抽象存在物是由体在时空中存在的过程中发生的东西,需要时空中的物体和身体来实现的过程。我们通过在时空中的物体和身体了解到抽象的存在物。非时空中的存在,是无法被我们了解的。4.体,有内外之分。物体和身体都有内外之分。人的内外之分尤其重要,因为它产生了心灵。5.物体(physical object)和身体(人和动物的body)都有内在变化和外在变化。内在变化和外在变化是两个不同的变化,但是相互影响。作为体的内外之别的延伸,语言就是把外在的行为转化为一种内在体验的机制。例如,写信时,也会感动。6.即使有阴阳变化,作为力量、动力的本的变化,可以是变而不变,所谓“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本、体两个字合在一起得出了本体,就有了丰富的意思。本体诠释学,是以本体为基础发出来的。一般的看法是,本体是以本为主,认为本是根本,根源。最原始的本体概念就是以本为主体,认为我们应该关注本。但是在我看来,本体不是以本为主,而是以体为主体,以已经实现出来了的体的状态作为本与体的载体。本体,强调由本到体的过程,动态的状态,即具有本体性onto-generativity。

       利用蒯因关于“存在就是成为约束变量的值”这一具有很高辨识度的哲学命题,可将本体进行如下界定:存在即存在发生物;存在发生物即存在发生的本到体的过程及其结果,故谓之本体。存在发生满足了一个函数,也就产生了函数变项的一个值,即是存在物。假如存在物不成为约束变项(bound variable)的值,没有函项(function)作为约束,就往往是有本无体。存在发生因之是事物之个体化或使个体化,包含了根源性、过程性与结果性①。基于此一本体概念,我们可以理解物体之为物体,身体之为身体,性体之为性体,心体之为心体。这些理解都必须预设一个根源或本,一个基于根源的关系项或体,以及一个动态的从本到体的发展过程。

       在界定出本体之后,本体能够运用在许多层面上。每一个个体都属于一个本体。本体,可以是个别的、个体的纵向的发展与积累;也可以是在各个个体层次上是横向的精细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问什么是一个本体诠释的了解?我们了解世界,了解任何个体,包括了解一个符号系统,是通过经验与知觉进行了解。本体的认识,本体的诠释,就是要清楚:1.本。2.体。3.由本到体的发展过程。4.体有内外的结构,体如何分出内外。了解体所处的外在环境和内外的互动。5.由本到体的过程也就是体所具有的目标性,目的性。从这五个问题进行思考,就可以对个体、世界、宇宙进行本体诠释的了解了。例如,在了解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体系时,我们了解他的理论来源,是本;其思想内涵,是体;从本到体,即从其来源如何推演出来他的思想体系;思想体系的内外,即从其思想体系的内涵中可以推演出什么东西。再如,自然科学的宇宙论和自然科学的物理学强调“观察”。外在的观察,是一种超然的(detachment)客观知识,是在描述我们的周遭世界,而不涵摄本体中内在的体的理解,也就是从体内了解世界。但如何方有从体之内来了解世界?首先就要假设体有内外之分,内于体的和外于体的观点之分,也就产生了体的自觉的意识。自觉意识的产生是一个体的创化行为,是体的自化②。客观地说,就是生命意识的开始,也就是具有自行决定能力的开始。故而本体诠释学强调体的内在的理解的可能,以别于体的外在的理解的可能。有了这个内在理解的观点,也就有了体验,经验,评价,价值化与规范化的可能,这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宇宙论和物理学的理解所能代替的,也就是不能仅由一个外在的观察的理解所决定。即使通过观察有了自然科学的宇宙论与物理学理论,我们还是可以从内在的体来理解周遭的世界,最后甚至结合内在与外在的理解来进行具有层次生成性的超融的整体理解。这就是说,我们可以在本体诠释中从本的根源性出发,以体的内在性来理解外在于我们的世界,其中可以包含一个外在的观点。这就是本体诠释学的宇宙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