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A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63(2013)06-0052-05 随着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不断推进,如何全面理解《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已成为当前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焦点问题。国内学者从《资本论》出发,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和资本逻辑之分,而齐泽克则从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出发,提出由资本逻辑向人类危机逻辑的转向,主张超越马克思的资本批判逻辑。面对这些解释,我们该如何重新理解和定位资本逻辑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就是当前《资本论》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从《资本论》出发,系统阐述了马克思资本逻辑的科学内涵,并从当代视域出发,诠释了马克思资本批判逻辑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以期为在当代境遇中深入把握《资本论》的哲学内核提供有益思考。 一、资本逻辑的双重性:价值增殖与劳动过程 我们知道,“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而也就构成了从整体上把握《资本论》的核心线索。例如《资本论》第一卷正是先从作为劳动产物的“商品二重性”追溯到作为原因的“劳动二重性”,经由“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而引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再进展至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矛盾,一步步从简单发展为复杂,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景图。应当指出,《资本论》的主题词是“资本”这一历史性范畴,《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整套理论体系所求解的核心问题就是“资本是什么”。相应地,这里的“劳动二重性”,不应该解读为任何时代的“劳动过程”都具有的超历史的一般属性,而应该理解为“资本基础上的生产劳动的二重性”这一特殊的历史属性。因而,“劳动二重性”作为枢纽联结而成的《资本论》理论总体之中所蕴藏的正是一种历史性的真理——资本逻辑及其双重性。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主要是从资本生产的二重性出发来透视资本主义社会机体的,并将资本的双重逻辑理解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运行发展的核心法则。所谓资本的双重逻辑就是指,(作为生产关系的)资本支配下的现代生产劳动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这双重内涵、双重进程与双重趋势的内在统一。一方面,资本基础上的生产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劳动过程,其核心是劳动的物化或具体化,就是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物质属性,创造其使用价值或有用性的过程。另一方面,资本基础上的生产又是价值增殖过程,其核心是劳动的抽象化以至数量化,就是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属性,创造其价值(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内含剩余价值)的过程。因而,无论是劳动过程还是价值增殖,都是资本生产的内在环节。作为生产关系的资本,一方面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具体劳动而物化(或具体化)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并进一步转化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通过抽象劳动而抽象化为商品的价值,并通过社会劳动时间体系而表现为价值量,通过市场交换而表现为交换价值。要而言之,资本生产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一体两面”式的矛盾结合体。这一矛盾的统一性在于:价值增殖支配劳动过程,内在地制约着劳动过程的发生发展;劳动过程服从于价值增殖,以价值增殖为最高目的;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值得注意的是,资本逻辑的双重性恰恰蕴含着资本生产的内在矛盾,而这一矛盾规定着资本生产不同于其他任何社会形式的生产方式的特殊本质。按照马克思的历史性观点,古代社会的生产的最高目的是使用价值,而只有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是价值或交换价值,价值增殖支配着使用价值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资本统治的社会形态,要把握这一社会的本质,就必须抓住资本的双重逻辑。 既然资本生产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的对立统一,那么资本逻辑在何种意义上是“双重逻辑”,又在何种意义上是“一重逻辑”呢?我们认为,资本逻辑从不同视角来看,可以是“一分为二”的双重性,也可以是“合二为一”的一重性。首先,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的不同视角中,资本逻辑不尽相同。从分析的、抽象的意义上讲,资本逻辑是双重的,其实质就是资本生产的普遍物质内容与特殊社会形式的二重性。劳动过程主要体现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主要是物品生产、有用性创造和财富创造,是任何社会生产都必须具有的普遍物质内容。而价值增殖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殊性,是财富、剩余产品的特殊社会属性的生产,是仅仅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才占据主导地位的特殊社会形式。而从综合的、具体的意义上讲,资本逻辑又是统一的整体,价值增殖统摄劳动过程,劳动过程服从价值增殖,二者融为一体,难解难分。其次,在现实性与可能性两种视角中,资本逻辑也不相同。从现实性上看,即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状况来看,资本逻辑是一重逻辑:价值增殖支配劳动过程,二者凝聚成现代生产的统一体。从可能性上看,即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上看,资本逻辑又是双重逻辑:现代生产内含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相互分离的发展趋势,劳动过程最终会突破价值增殖这一特殊社会形式的狭隘限制而获得彻底解放与全面发展。总之,资本生产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内含相互分离的发展趋势;资本逻辑正是“一体两面,对立统一”的辩证逻辑。 二、资本逻辑的内在界限:资本的自我矛盾 作为双重性的存在,资本的生产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地发展下去,它必然在自身内部包含着自我矛盾,在自己本身中不断遭遇发展的内在界限。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反复强调:“资本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①,“资本本身就是矛盾”,②“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③。资本生产的一体两面、资本逻辑的双重性,实质上就蕴含着资本逻辑的矛盾性,进而构成了资本逻辑的内在界限。资本逻辑的内在界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资本逻辑内含“无限性”与“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过程的社会生产力是趋于无限发展的,相较而言,资本增殖则是自我限制的,二者的结合必然产生根本性的矛盾。第一,从劳动过程来看,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增殖过程之间发生着矛盾。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的日益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利润率趋于下降,这就与价值增殖是生产的最高目的之间发生了矛盾,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减少与劳动时间是价值量的唯一尺度之间的矛盾。在这一矛盾中,利润率的下降会不断削弱资本主义生产的刺激和动力,促进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从而威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由此,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资本价值增殖的内在限制。第二,从价值增殖过程来看,“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与“实现剩余价值的条件”之间发生着矛盾。资本生产的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与实现过程并不相同,二者在时间和地点上是分离的。剩余价值生产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而剩余价值的实现则受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关系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社会消费力既不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消费力受制于资本增殖的欲望,将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压缩到相当狭小的限度之内。因此就形成了生产力不断发展、剩余价值生产不断扩大与实现这个剩余价值的消费条件相对缩小之间的冲突。进而,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与消费之间不是直接统一的,而是通过市场交换过程而间接统一的,依赖于市场自发的盲目运行而非社会的自觉调节,由此,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便愈演愈烈。综合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两个方面来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无限趋势与价值增殖这一有限目的之间发生着深刻矛盾。资本价值增殖的狭隘目的与为实现这一目的而无限制增加生产、无条件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生产方法相矛盾:“手段——社会生产力的无条件的发展——不断地和现有资本的增殖这个有限的目的发生冲突。”④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各种结构性断裂之中,不断产生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通过现有资本贬值的方式来调整、维持资本增殖过程的继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