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性疼痛又称“小儿生长痛”,医学上叫非特异性肢体疼痛,它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暂时性、间隙性的生理现象据国内调查发现,本病的发生率约为5%,发病年龄多在2岁~13岁之间。发病的第一次高峰年龄在3岁~5岁,第二次高峰在8~13岁,男孩多于女孩。 “生长痛”的原因 ①1岁~3岁的孩子体重增加的速度快于身高增长的速度,所以很少发病,而3岁以后,孩子身高增长的速度会加快。如果此期间骨骼生长的速度超过骨骼周围神经、肌腱的生长速度,就会导致周围的肌肉、神经在活动时发生不协调性反复牵拉,出现“生长痛”。 ②儿童大多活泼好动,原本体内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较为旺盛,过度活动更容易造成某些代谢产物(如乳酸等)聚集在组织和细胞间,刺激神经末梢时,也会产生疼痛。 ③小儿活动量相对较大,活动剧烈,从而造成软组织的损伤。由于骨骺软骨的生物力学强度较弱,各种运动在此处产生剪力导致骺软骨的积累性损伤,产生无菌性炎症和相关肌肉痉挛,进而导致疼痛。 生长痛的临床特点 疼痛的多发部位 生长痛主要表现为小儿无原因的膝关节周围、腹股沟附近、大腿前侧及或小腿胫前上侧区域疼痛,偶尔可位于双侧脚踝部及上肢疼痛。 疼痛的不定期性和发病持续时间的多样性 一般无规律,可一个月发作数次,也可半年或一年发作一次;每次持续时间最短数小时,最长可为数天、十几天甚至1月~2月之久;据统计,大多数持续时间在3天~10天内,多数无预兆,为突然发病。 疼痛的性质和差异性 很多小儿不能说明肢体疼痛的准确部位;疼痛部位大多无明显阳性体征,很多无活动障碍,并且局部无红、肿、发热改变,疼痛可自行缓解;疼痛的差异性极大,或疼痛难忍,或为不适感;有的可伴有短时精神倦怠、不思活动、饮食差等。过度运动、疲劳可使症状加重,休息后自行缓解,次日清晨疼痛完全消失。 疼痛多部位性和相对关节的固定性 小儿生长痛可发生于肢体的任何部位和关节。但下肢明显多于上肢,膝、髋关节多于其它关节,其右侧多于左侧,单侧肢体多于双侧肢体;除此以外,踝、肩、肘、腕等关节均可见到,但极为少见。 疼痛多于晚间或入睡后发生,疼痛程度也不同。小儿可因疼痛突然惊醒,哭闹,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经按摩可减轻。孩子恢复正常后,便不再感到疼痛,能跑能跳,能玩能乐,活泼如初。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身高增长速度减慢,疼痛就会逐渐减轻、消失,不会留下后遗症。 疼痛的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沉及C反应蛋白多数正常,抗“O”试验一般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X光片检查亦正常。 疼痛的预防与治疗 避免让小儿过度玩耍,防止受凉,随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服;患感冒和肠炎时,要及时进行治疗。如果确诊为“生长痛”,其最重要的治疗措施就是限制活动,这对病情恢复最为必要。其次要采取保暖措施,多数疼痛可逐渐消失。如果疼痛厉害,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理疗、牵引、服用止痛药物。 儿童腿痛还可能是哪些疾病? 儿童期有很多疾病可以引起腿痛,例如急慢性的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和其它形式的关节炎。肢体的肿瘤也应当警惕,如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骨样骨瘤及恶性肿瘤,有些脊髓肿瘤早期表现也是腿痛的症状。创伤的因素也要考虑,明显的骨折容易诊断,而应力性的微小骨折,容易漏诊。对某些关节疾病不能掉以轻心,如关节滑膜炎、Perthes病(小儿的股骨头坏死)都表现为大腿内侧靠近膝关节的疼痛或跛行。 有很多疾病的早期表现类似“生长痛”,关键是不能简单的将所有腿痛都理解为生长发育中的问题,家长要抽出时间带孩子到医院看医生,使其得到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家长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自以为“生长痛”而忽略了潜在的严重疾病。 生长痛与其它疾病的区分 胫骨结节骨软骨炎 多见于7岁~14岁男孩,喜欢剧烈运动,特别是足球及篮球。多数患儿为单侧性病变,疼痛呈逐渐进行性加重,出现膝关节下方胫骨结节骨软骨处肿胀、局部压痛明显。行走时明显,上、下楼梯时加重,用力伸膝时疼痛明显加重。 一般认为是由于股四头肌的反复强烈收缩,造成附着在胫骨结节上的髌韧带及周围软组织损伤,进而发生异位骨化,形成局部肿块。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可以对症服用止痛药。以减少运动量为主,4月~6个月后本病可以自愈。 儿童髋、膝关节滑膜炎 多因小儿骨骼发育不成熟,关节囊较松弛,剧烈跳跃、过度外展、外旋运动时,关节滑膜受到牵伤或挤压,发病前1周至1月内,患儿很多曾有感冒病史,后出现滑膜水肿、关节无菌性炎症。儿童走路颠簸,膝、髋出现不同程度疼痛,出现疼痛性跛行。幼小的儿童仅出现烦躁、夜间哭闹的表现。局部无红肿,无体温升高。 治疗主要是限制孩子的活动,让关节不负重从而减低关节内部压力。严重的,还要进行患肢皮肤牵引制动、关节理疗。 儿童股骨头坏死 此病发展缓慢,髋关节疼痛较重,活动后可使疼痛加重,逐渐出现跛行。患侧肢体外展、旋转活动受限。髋关节X片、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此病需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延误可造成髋关节病理性脱位,导致终生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