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如果问我一贯的人生信条,那就是“无论什么事,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不仅是性格使然,也是从小接受父母严格教育的结果。有了宝贝儿子之后,我更是把无限的憧憬都寄托在他身上:一定要在孩子面前树立最完美的妈妈形象,一定要给予他最完美的成长之路,一定要把他培养成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我是这样决定的,也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不过,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我逐渐陷入深深的矛盾与苦恼中,原因就是那令人纠结的“完美”。 爱较真的儿子 儿子刚上小学的时候,班主任老师打电话给我,表扬孩子的作业非常干净整齐,不过她又提到,“孩子对自己要求严格是好事,可是不是有点太过较真了?一旦字写得稍不整齐,他一定要擦掉重写,有时甚至把整页撕掉重来”。听到这里,我自豪地笑了。我告诉老师,这些恰恰都是我对孩子一贯的要求,“开始可能会比较麻烦一些,但是形成认真的习惯了,孩子会感觉到好处的。”拒绝了老师委婉的规劝,我反而更坚定了信心,毕竟,培养完美要从小处着手,何况我从小也是这么被要求过来的。 可是,和我的想象有些不同的是,儿子的性子似乎开始变得很容易暴躁。写作业时,只要发现错题,他就会异常烦恼,有时还会沮丧地大哭,固执地不肯睡觉。 我只好向老师说出了我的困惑:是我对孩子的要求太过分了吗?我该坚持吗?至今想来,我仍然要谢谢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她告诉我,想培养孩子认真、严谨的态度,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一定不能过激,特别是要学会容忍孩子犯一些错误,更要让孩子懂得如何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一味地控制错误的发生。至于一些比较“另类”的教育方法,更是因人而异,不是说在一个人身上有效,就可以推而广之。 听了老师的建议,我开始尝试调整心态。陪儿子读英文故事的时候,遇到明明之前学过,可他却忘记了的生词,我并不打断和责备他,只是鼓励他继续读下去。读完一个段落,我才让儿子回到那个生词上,让他“猜”是什么意思。他根据上下文,最后终于想了起来。“你真棒,这可是个很难的单词。”听到我的表扬,笑容替代了紧张浮现在儿子的脸上。望着这久违了的开心,我的心中也有了深刻的触动。 妈妈,让我自己来好吗? 一次,儿子的班上举办手抄报比赛,要求孩子自己拟定主题,制作一份精美的手抄报,班级评比出的优秀作品,可以参加学校的艺术节展览。儿子兴致勃勃向我通报了这项活动,让我帮忙找来大白纸和工具,开始上网查资料,定主题。我提出要帮忙,儿子说想自己来。当我看到他花了足足三个晚上做出来的东西,不由得皱眉头:“怎么回事呀,不是让你用尺子对着嘛,这行与行之间还是歪七扭八的?这幅图不是让你先描下来再照着画上去吗?怎么画成这样了,还有……”原本兴高采烈的儿子,头慢慢低了下去,眼泪含在眼眶里。糟了,我又忍不住犯了“老毛病”! “哎呀,其实你做得还是很棒的,妈妈只是把一些小缺点指出来。”我急忙补救。“这样吧,这份手抄报不是下周一才要交吗?周末的时候,妈妈来帮你重新做一份吧,怎么样?”不管怎么说,让孩子就这样把这份东西交到学校去,还真是过不了我自己这一关……我暗暗思忖,这周六、周日就和儿子一起奋战吧! 一周后,孩子和家长一起参加的学校艺术节上,儿子的手抄报在学校礼堂展览。我迫不及待地去参观。当我看到展品的时候,不由得吃了一惊,这可不是我的“得意之作”!儿子交的竟然还是他自己做的那份在我看来几乎是“半成品”的东西。 “怎么回事?”我不解地问儿子。“我早说了,我自己来嘛,你帮我做得再好,也不算我的呀,妈妈!”儿子不好意思地说,“再说,我这不是也评上优秀奖了嘛,虽然不是一等奖……” 望着这张行列歪七扭八、花边不够精美、上面还残留着铅笔格子印的手抄报,再看看儿子自豪的笑脸,我释然了。展览上,有些作品更为精致、成熟,一看就是出自大人手笔。那一刻,这些在我眼里都远远比不上儿子的努力和诚意。我不由得为自己的一厢情愿追求“完美”感到羞愧。 妈妈,别哭 我对自己的要求一向也非常严格,即使是在老公、孩子面前,也会时刻保持稳重的仪表和形象。在我眼里,那些因为“反正在家里,随便一点没关系”的妈妈,是称不上合格的。 去年的一段时间,我一直在为一场重要的职业晋级考试拼搏。眼看就到“临门一脚”,老公因为重要事务出差,一向健康的我又忽然生了重感冒,在考场上发挥失常。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当儿子关切地询问我的考试情况,接过我手上的包的时候,说不尽的委屈还是猛地冲出了我的心。我拉过儿子坐下,搂着他,眼泪止不住流了出来。儿子有些慌张,用小手帮我擦着脸上的泪水,“妈妈,你还是不舒服吗?考试没考好啊?不要紧的,下次再努力嘛!”言语稚嫩,却成为了我积蓄已久的压力的最好出口。我们的身份调转了过来,儿子陪着我,听我絮絮叨叨说着他听不懂的考试题目,和没考好的郁闷。 “宝贝,不要告诉爸爸妈妈哭了,好不好?这是我们两个人的秘密。”我叮嘱儿子——我可不想随便示弱——“好吧,那我下次哭的时候,你也不能告诉爸爸,省得他又说我像个女孩子。”儿子狡猾地提出了交换条件。“别听他的,你就是咱们家里的小男子汉!”我和儿子相视一笑。 就在几年前,当我无意中看到《30分老妈》这本书的名字的时候,恐怕还从来没有意识到,当个“30分”的老妈,其实也很幸福。如今,“差不多就行”、“做到这样就可以了,挺好的”这些我曾经无法接受的表达,也偶尔会出现在我的口中。给孩子“减压”的过程,也是自我改变的经历,这将是一场虽然“不够完美”,但是足够幸福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