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中半城市化地区社区人居环境特征研究

——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

作者简介:
黄宁(1973- ),女,集美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城乡人居环境与景观生态学研究,E-mail:nhuang@jmu.edu.cn(厦门 361021)。

原文出处:
地理科学进展

内容提要:

城市化过程中半城市化地区存在着城市化程度由低到高的农村社区、城乡过渡型社区以及居住小区等城市型社区,社区人居环境多样化、多变化。在城市化影响下,这些社区人居环境呈现一定的特征。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通过选取典型社区,分析其景观格局特征,构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化过程中半城市化地区不同类型社区的人居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农村到城乡过渡型社区,建筑面积比例显著增加,道路面积比例变化不大,而林地和草地面积比例逐渐减少,景观格局逐渐变为景观类型较单一、以现代建筑为优势景观的状态,景观趋于破碎化,形状略趋复杂,城市居住小区各类景观面积比例则相对合理,但景观高度破碎化、形状较规则。②城市化过程中各类型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均逐渐变好,城乡过渡型社区和农村尤为明显,城市居住小区质量明显高于过渡型社区与农村,且除城中村之外,从农村到城市居住小区社区城市化程度与人居环境质量呈正相关关系。③城市化总体上促进了社区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但对社区人居环境各方面的作用具有不同的规律,对于环境质量、人文环境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2 年 06 期

字号:

       修订日期:2012-03

       1 引言

       人居环境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由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Doxiadis)提出之后,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文明在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人居环境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居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自1974年以来联合国召开多次会议讨论人类居住问题,1996年第二届联合国人类住区会议把“城市化世界中的可持续人类住区发展”作为了主题之一[1]。目前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居环境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建筑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2-7]。社区是城乡地域的基本空间单元和基本社会单元。社区层次的人居环境与居民关系十分密切,是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尺度。半城市化地区是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学者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特征中所提出的创新性概念[8],是指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受某些因素驱动,城市与乡村界限趋于模糊,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出现的“非城非乡、半城半乡”的过渡性地域,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化研究中的一个理论前沿与热点[8-19]。不过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边缘区区域层面的人居环境特征[4,20]、现状评价[3-4,21-22]、演变规律[5]及与城市化关系[6]方面。由于半城市化地区处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增长最为迅速,区域具有显著的过渡性和动态性[14],因此其社区人居环境呈现多样化、多变化等特点,是研究城市化如何影响社区层次人居环境及其影响规律的鲜活标本,但目前该方面的研究少见报道。

       本研究在剖析半城市化地区社区分异特征与人居环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以半城市化地区厦门市集美区为例,对城市化过程中不同类型社区人居环境各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以此了解城市化过程中半城市化地区社区层次的人居环境状况,剖析城市化对社区人居环境各方面的影响特征。研究结果有助于摸清城市化对社区人居环境影响的脉络,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深入理解城市化特征,丰富城市化与人居环境的理论研究,另外可以为可持续城市化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 半城市化地区社区分异特征与人居环境基本特征

       传统城乡二元体制中城市建成区的典型社区为居住小区,乡村地区的典型社区为农村。我国半城市化地区通常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地区向城市化地区转变的初级阶段和过渡类型,正处于城乡社会转型阶段,原有的乡土型社会已经瓦解,而新型的城市型社会尚未形成[14]。因此,其除了兼有城市与乡村的典型社区之外,还存在着生产与生活方式受城市与农村双重影响的城乡过渡型社区。由前述我国半城市化地区形成原因分析可知,通常而言,这些过渡型社区城市化程度与离城市地区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受城市地区辐射越强,城市化速度就越快。而社区城市化程度的差异,导致了社区在经济结构、人口组成、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最终造成了社区的分异。目前半城市化地区或者城市边缘区社区分异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见[23-24],本研究根据社区离城市地区距离的远近,结合考虑社区自身特征,将城乡过渡型社区按照离城市地区距离由近到远划分为城中村、城市建成区边缘村、城市建成区近郊村、小城镇4类社区。半城市化地区存在的社区类型及其对应的城市化程度见图1。

       各类社区具有以下主要特征:①居住小区居民从事第二、三产业,有一定就业能力,居住空间布局完整,公共设施配套较完善;②城中村被城市建成区所包围,外来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出租房屋、务工和经商是居民主要收入来源,社区建筑高度密集,生活方式基本上为城市模式;③城市建成区边缘村位于城市建成区特别是工业区的边缘,外来人口较多,人口密度较大,租房、务工是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也有少部分本地农民仍从事农业活动,社区建筑较密集,居住环境与工业区混杂交错,生活方式接近城市;④城市建成区近郊村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城市,但离城市有一定距离,有外来人口但比例不高,居民从事农业与外出务工的皆有,社区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与农村较为相似,建筑密度大于农村;⑤小城镇被农村地区包围,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居民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社区有城市生活的特征,也有农村的特色;⑥农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青壮年也常外出务工,居住点分散,公共设施配套较不完善。

       社区分异是半城市化地区过渡性特征的表现,而城市化过程中社区变化较快则是半城市化地区动态性特征的体现。半城市化地区城乡过渡型社区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往往不断地向城市模式转化,一些城市化程度低的社区在短期内可能转变为城市化程度较高的类型,甚至可能一步到位转变为城市型社区。

       半城市化地区社区的特征导致社区人居环境具有2大基本特征:①从空间维度上看,人居环境多样化,半城市化地区存在多种类型的社区,不同类型社区人居环境显然各不相同;②从时间维度上看,人居环境多变化,社区变化较快,导致社区人居环境变化快速。

      

       图1 半城市化地区存在的社区类型及其对应的城市化程度示意图

       Fig.1 Types of communities and their degrees of urbanization in peri-urban area

       3 研究区概况与典型社区选取

       厦门市集美区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厦门岛西北面,为厦门市6个行政区之一,辖区总面积276(图2)。近几年,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集美区也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已基本实现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封闭型经济向以工业为主的开放型经济的转变。2007年全区GDP为218.28亿元。目前集美区下辖2镇4街,共21个行政村、35个社区。2007年全区户籍人口19.8万,具有城镇户口居民12.7万,农村户口居民7.1万,外来暂住居民18.3万。经对集美区的产业结构、人口组成、就业特征、土地利用状况与景观特征进行分析,可判定该区是一个半城市化地区。调查发现,该区存在着前述城市化程度各不相同的6类社区。本研究分别选取这6类社区的典型社区,作为社区人居环境研究的样本,其中考虑到集美区的功能分区特征,在文教区和工业区内各选择一个居住小区。典型社区的分布见图2,各社区基本情况与所代表的社区类型见表1。这些社区覆盖了集美区所有街道与乡镇,代表了集美区在城市化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社区类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