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回时间:2012-05-17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2)06-0053-06 任何城市均处于一定质量下的生态环境中,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生态系统和环境容量的支撑与约束[1-4]。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大气、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交叉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化空间发展的生态环境背景。各要素反映出来的生态环境特征,直接影响到城市空间扩展的规模、方向以及结构。生态系统既提供了城市化扩张所需的建设空间,又为人类生活休闲活动提供了生态空间。城市生产生活活动在占用、使用生态空间的过程中,既要满足人类需求又须保障生态系统稳定,才能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5-6]。 本文基于区域生态系统约束分析,对城市空间增长上限进行评价,主旨就是保障生态系统稳定与人地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鉴于生态系统对城市空间增长的影响机理难以定量化,以及相关数据搜集难度较大等原因,因此本文主要是以区域人居环境的相对最优化为原则,以北京市为例,通过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并借鉴国外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规律,对处于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和生产技术要素投入水平下的城市空间增长上限及边界进行确定。 土地生态适宜性是指由土地内在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对特定用途的适宜或限制程度[7]。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是把生态规划的思想和方法运用于适宜性评价,通过生态要素对给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程度进行评价[8-9]。在实际工作中,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用于由人类要求、意愿或一些未来活动的预测而确定土地利用最适合的方式或者区域最佳的空间格局[10-11]。本文从城市化角度进行适宜性分析,研究生态景观单元是否适宜于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适宜于城市化建设的空间其生态可占用性高,而适宜于生态建设的空间其可占用性低。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端,西部和北部系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全市面积16410.54
,东西宽160km,南北长176km。北京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丘陵和台地、平原三种类型。以山地为主,坡度>25°的陡坡面积约占2/3。由于平原地区地质条件较为脆弱,存在各类地质灾害的易发区,最不适宜建设和较不适宜建设的区域达654
,占平原面积的12%。 北京长期以来摊大饼式的扩张,不仅带来了严重的城市病问题,还占用大量的隔离绿地、城郊少数林地、草地和有限的河湖水系,造成城郊开敞空间的大量流失。1996—2004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林、草、水等土地总量达156
,主要分布在远郊区[12]。北京郊区平原地带原来曾分布的各类自然景观、城郊结合部大量的生态缓冲湿地,多被转化为建设用地。
图1 北京1975—2008年城市化空间拓展趋势 Fig.1 The trend of expansion of urban space in Beijing, from 1975 to 2008 在“保护绿地”和“拓展城市空间”的两难选择中,北京城市规划中所规划的绿化隔离带不断被蚕食,北京在1959年明确的围绕市中心区的绿化隔离带有300多
,这一面积到1982年减少到260
,1992年减少到244
,而这244
的范围内,非建筑面积只有160多
。北京2001年的第一绿化带将近70%被建设项目所占用[13]。总的来看,在北京1040
的规划市区内,绿化面积依然匮乏。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城市目前的建设用地与绿化用地的比例约为1∶2,而北京相差甚远。世界城市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一般在30
以上,而目前北京仅为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