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0-0585(2012)05-0899-10 修订日期:2012-02-02 1 引言 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活动分布的表征。都市圈的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影响都市圈的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1]。因此,都市圈空间结构一直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2]。首都圈即是以首都为中心的都市圈。我国首都圈是以北京为中心的都市圈,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城市群和经济中心区,也是全国的政治、文化、科教和国际交往的中心。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重点打造“首都经济圈”,将我国首都圈的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要求对首都圈地区的发展和基本特征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研究。 由于存在北京和天津两个千万人口以上规模的巨型城市,一般认为我国首都圈的空间结构是京、津双核的结构模式。已有研究也大都认为我国首都圈具备双核空间结构。陆玉麒认为,北京和天津是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所组成的双核城市,属于我国T型开发模式中代表性双核之一[3,4]。李国平等提出利用北京的首都优势和天津的临海和港口优势,将京津二市建设成为首都圈的双核心[5],以及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形成京津冀北地区“一轴、两核、四区”的空间格局[6]。于涛方等使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市区16个行业人口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京津冀地区区域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两心、一带和五轴、六星”的结构特征,北京和天津作为“两心”是京津冀全球城市区域发育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源[7]。孟祥林提出以“双核+双子”模式构建京、津、唐、保城市体系[8]。而吴良镛等在《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的一期和二期报告中,也提出双核心、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战略[9,10]。樊杰从区域规划的角度,提出打破京、津双核结构,形成与产业集群发展相吻合的轴带型空间结构[11]。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大多数以三次产业产值、从业人员比重、区位商以及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等对首都圈区域职能分工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12~14],或用GIS等方法对首都圈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15~17],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将首都圈空间结构局限于既有的京、津双核模式,对首都圈可能存在的其他结构模式缺少探讨;其次,缺少对区域分行业空间结构的分析[18];最后,目前的研究大多基于地级市的空间尺度展开分析,较少使用县市区级的数据。 本文以县市区为基本空间单元,使用分行业就业人口数据,探讨首都圈空间结构特征。就业人口分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经济活动的分布[19],因此本文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分析主要基于就业人口分布。通过探查不同行业的集聚中心,识别不同的地域体系,通过对各行业就业密度分布的分析,识别不同行业的类型体系。区域密度函数是分析区域空间结构的有效工具[20~24],本文主要应用区域密度函数识别不同行业区域就业中心,以期更全面地揭示首都圈空间结构特征及其行业分异。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已有研究对我国首都圈空间范围的划分有不同的方案。1996年《北京市经济发展战略报告》提出“首都经济圈”的概念,认为其范围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沧州7个市。谭成文等基于重力模型和场强模型,根据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首次划分我国首都圈空间范围,也认为包括以上9个城市[25]。李国平等进一步综合考虑核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和范围以及区域发展阶段等,认为我国首都圈具有不同的空间尺度,狭义首都圈仅指北京市,中域首都圈包括京津冀北9个城市,广域首都圈则包括京津冀两市一省的全部地域[5]。张召堂则将我国首都圈界定为北京、天津以及唐山、保定、廊坊、沧州、秦皇岛、承德、张家口和石家庄10个城市[26],这一范围也称为“京津冀都市圈”。 本文研究的首都圈采用已有研究普遍认同的“2+7”的空间范围,即包括北京、天津和冀北7市。区域内共有9个地级以上城市,面积16.91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76%。2009年,首都圈总人口7012.21万,占全国总人口的5.25%;地区生产总值30531.27亿元,占全国的8.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54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各地区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是2008年首都圈地区分县市区国民经济18个部门从业人员数。县级行政区边界数据是基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地理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http://www.geodata.cn/Portal/index.jsp)中国1:400万全要素基础数据(1970s~1990s),并依据现今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经调整后,区域内共有空间单元117个,土地面积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及各相关县市统计年鉴。 3 首都圈分行业就业人口分布 就业人口的空间分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集聚程度,不同行业就业人口的密度分布反映各行业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集聚特征。2008年,首都圈18行业总就业人口为1896.54万人,平均密度为112人/
。 如表1所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住宿和餐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制造业、房地产业8个行业属于在某一地区有相对集中分布的产业,其分布极值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以上。可见,生产者和商贸服务业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特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高度集中于北京市区(包括原东城区、原西城区、原崇文区、原宣武区),其分布极值达到每平方公里2000人左右,同时具有较高的标准差,属于就业人口分布差异较大的行业。而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其均值和极大值上看,在18个行业中均处于前列地位,属于区域内规模大、分布广的行业。单就标准差来看,生产者服务业和消费者服务业标准差普遍较大,这些行业在区域内分布差异相对较大;公共服务业标准差较小,区域内行业分布差异较小。特别是制造业区域分布极大值较大,均值最高,标准差也较大,可知制造业在区域内分布范围广、强度大,地区差异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