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L分类号:R11,R12,C21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249(2012)02-0015-012 经济主体在地理空间上相互接近所产生的集聚外部性通过资源的共享、生产要素更好的匹配、知识的便捷传播从而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经得到了经济地理学家的普遍认同。这种外部性是以人员和物资交通运输成本的降低以及技术外溢的便利为基础的,具有显著的地理特征和空间局限性。近年来,随地理距离衰减的城市间溢出效应已经在实践层面上得到了高度重视,仅2009年以来就有20多项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使地理溢出效应在城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得以凸显。然而,受制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在分析城市经济绩效时把集聚的空间外部性与地理距离因素结合起来的研究尚不多见。很多研究将地理距离处理为一个“黑盒子”,掩盖了区域主体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本文试图通过空间计量分析引入地理距离与城市间溢出效应的影响,深入探讨集聚外部性与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空间分布的关系,为当前经济区域的划分和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可以促进当地劳动生产率的思想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得到了新古典经济学家的关注,在Marshall(1920)看来,空间外部性是决定经济集聚的关键因素。这种外部性主要来源于专业化的厚劳动力市场、中间产品投入共享和技术的外溢。Hoover(1936)将集聚外部性划分为专业化经济和多样化经济,前者是指同一产业的地理集中使得企业的生产绩效随着行业规模的提高而上升所产生的外部性收益,从动态的角度也被称为MAR(Marshall-Arrow-Romer)外部性。后者是指多种产业在同一区域的集中所产生的外部性收益,如跨产业的技术交流和创新,基础设施共享等。从动态的角度,这一外部性也被称为Jacobs外部性。Kurgman(1991)通过建立新经济地理模型认为消费者的多样性偏好、运输成本以及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构成的货币外部性是导致经济集聚的重要原因。此后,Fujita and Mori(1997)、Fujita et al.(1999)着重探讨了城市体系的空间模式,在他们的模型中,随着与中心城市地理距离的增加,市场潜力函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型曲线过程。这反映了成本关联和需求关联之间的抗衡关系:一方面,集聚中心的市场潜力大,比较有吸引力。而在集聚中心以外距离集聚中心较近的企业由于交通成本的增加难以和集聚中心的企业竞争。另一方面,距离集聚中心较远的地区由于空间距离的增加使企业因竞争程度的下降和市场需求的上升而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而,某地一旦形成了一个新城市,它就产生了集聚阴影效应(Agglomeration shadows),使其临近区域不会出现新的城市。 在经验研究方面,国外学者最早倾向于从城市规模的角度考察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差异。Shefer(1973)的研究发现城市规模扩大一倍,劳动生产率大约增长20%,而Moovmaw(1981)则认为这一效应仅为2.7%。Glaeser and Resseger(2010)的分析表明美国都市人口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这种相关性在高人力资本城市中尤为明显。Ciccone and Hall(1996)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密度较城市规模更能反映集聚的程度,他们利用美国各州数据发现就业密度每增加一倍,大约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6%。此后,Ciccone(2002)、Brulhart and Mathys(2008)等都对经济活动密度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多数研究结果都在不同程度上证实了经济密度对于地区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另外一些研究着眼于专业化经济和多样化经济在地区劳动生产率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以Henderson(2003)为代表的学者倾向于认为专业化经济对生产率起更大的促进作用,而以Glaeseret al.(1992)为代表的学者则强调多样化经济在城市增长中的作用。在近期的研究中,Martin et al.(2011)通过对法国企业数据的分析发现专业化经济对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多样化经济的影响并不显著。 近年来学者们将研究视角拓展至跨越区域边界的外部性对于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Meijers and Burger(2010)认为集聚效应可以在临近的城市之间共享,而拥挤效应通常局限在城市之内,因而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后,多中心都市圈比单中心都市圈的劳动生产率更高。也有一些学者具体分析了地理距离因素对集聚外部性的影响。Bottazzi and Peri(2003)、Fischer et al.(2009)分别以专利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发现欧洲区域间的溢出效应仅在300公里范围内是显著的。Moreno et al.(2005)通过选择不同距离阈值的空间权重矩阵探讨了技术溢出的衰减距离,结果表明当距离超过250公里时,欧洲17个国家175个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不再显著。Hanson(2005)基于美国1970-1990年郡县数据的分析发现对于给定县10%的正向市场潜能冲击在200公里的范围内对工资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影响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