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日期:2012-03-10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12)02-0012-05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的天性是在不断的循环中追求利润。出于缩短资本循环周期、寻求更低的成本及更大的市场等方面的考虑,1970年代末至今,资本的扩张以境外直接投资为新的形式和特点在全球展开。1980年代以来的学术研究以极大的热情、丰富的成果展现了世界经济的这些根本性变化,并将其命名为“经济全球化”。这一轮全球化的浪潮与几个世纪以来的国际化趋势有着本质的不同:国际化过程主要表现为经济活动跨越国境的简单扩张,如长久以来的原材料和产品的国际贸易,但生产的本身主要还是在国境内来组织的:而全球化过程则不仅包括经济活动的空间一体化,更重要的是还包括分散于全球的经济活动的功能一体化——表现为日益复杂的、跨境的生产组织方式。因此在本质上,经济全球化反映了经济活动组织方式的质变[1]。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得以与经济全球化过程并驾齐驱,并且一路紧跟着全球化的发展步伐。当经济全球化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凭借着科技进步的技术保障和全球市场化转型的体制保障大举攻城略地时,中国也在此时进入了纵深改革和全面开放阶段。由于伴随全球资本进入国家和地方的不只是生产活动,还有同时产生的与生产活动相关的所有社会关系,因此当中国在经济领域迅速地进入全球化的生产和贸易过程的同时,我们的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都日益深刻地受制于资本和市场的活动——即所谓中国的“转型”。 在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基于“单位”的城市空间逐步解体,近20年的城市化和城市空间表现出了新的形态、结构和演化动力。当土地的经济价值在土地市场上重现,地租法则随即重新作用于城市内部空间的重构;当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热情空前高涨,随之而来的即是城市空间的空前扩张。多年来,关于城市空间重构的研究发现均指向这样一个事实:我国城市空间的产生和演化正日益受到资本、权力、阶级等政治经济力量的影响和塑造[2]。如何解释与应对我国城市空间发生的根本变化?如何认识空间—社会关系、空间—资本关系?源自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空间的生产”理论由于直面这些问题而成为最适当的分析工具。 “空间的生产”理论于1990年代末进入国内学者的视野,在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都市文化学等领域研究颇丰。尽管在西方学术传统中,马克思主义早已深入到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中[3],而“空间的生产”理论更被视作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核心理论,但在我国地理学和城市学界,关于该理论的研究成果却不多,直到最近几年才有学者对其进行引介[2-4],并将其应用于城市空间演化过程和驱动机制的研究[5-7]。但是,尚未有文献对空间生产进行过系统的理论思考,也未有文献全面梳理过实践中真实发生的种种空间生产现象。本文通过对当代空间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资本和权力是目前城市空间生产的主要动力,其中资本主要作用于物质的、社会—经济空间的生产,引发了社会经济空间的重构;而权力主要作用于抽象的、政治—制度空间的生产,引发了政治制度的重构。本文将这两个过程分别称为空间的生产(Ⅰ)和(Ⅱ),两者之间是非线性的、相互交织的关系,体现了空间与社会(政治)这对矛盾统一体之间一体两面的、相互建构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空间的生产”解析 Fig.1 Decoding "Production of Space" 2 “空间的生产”理论的经典阐述 “空间的生产”理论由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菲伏尔(H Lefebvre)最先提出[8],他的核心观点包括: (1)在本体论层面上重新解释空间概念。Lefebvre批判了启蒙运动以来把空间当做单纯客观的物质实体或空洞容器的传统观念,认为空间并非是一个预先被给定的东西(a given),也不是中性的、客观的和虚空的,它是被生产出来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space is a social product)。每个社会都有与其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空间生产模式,或者说每个社会为了能够顺利运作其逻辑,必定要生产(制造、建构、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空间。 (2)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关系。Lefebvre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它的主导生产方式就是空间本身的生产,而不是在空间内部的物质或社会的生产(production in space)。空间自身就是生产的直接对象。资本主义正通过空间关系不断生产和再生产重新获得新的生存空间。 (3)关于城市空间的理论。Lefebvre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消费主义世界”,而处于该社会中心的城市则集中体现了消费主义的控制,被建立成一个受增长的命令(而非人的需要)来支配的空间。空间把消费主义关系的形式投射到全部的日常生活之中,造成了日常生活的异化①。出于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的知识传统,Lefebvre进一步提出了“日常生活革命”的反抗途径,其核心手段就是要改变空间。 (4)Lefebvre还建构了一个三元一体的空间生产过程理论框架:①“空间实践(space practice)”:一个外部的、物质的环境,包括了社会中的生产与再生产,以及其空间区位与配置组合;②“空间的表征(representation of space)”:某种空间的呈现方式,一个概念化的空间想象,且透过知识理解与意识形态来支配的空间;③“表征的空间(the space of representation)”:透过意象与象征而被直接生活(lived)出来,是人们生活和感知的空间,是使用者与环境之间生活出来的社会关系。它们分别对应三种类型的空间:“感知的空间(perceived space)”、“构想的空间(conceived space)”和“生活的空间(lived space)”[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