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2)05-0161-09 19世纪的英国外交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捍卫国家领土免遭侵犯,二是提高对外贸易与促进经济繁荣。一方面,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上述两个重要利益遭到严重威胁。战争让英国深刻认识到:维持欧洲均势才能维护英国本土安全,维持欧洲和平才能实现全球自由贸易。另一方面,英国通过这场战争彻底打败了劲敌法国,消除了路易十四以来法国统霸欧洲对英国安全造成的巨大压力。为此,英国在战后最关心两件事:一是恢复欧洲大陆的均势,防止类似拿破仑噩梦的再度发生;二是极力维持欧洲的和平。因此,和平外交成为卡斯尔雷、坎宁时期英国外交政策的主线,它服务于欧洲均势的宗旨。① 1814年4月4日,拿破仑宣告退位,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登上皇位,实行君主立宪制。1814年5月30日,第六次反法同盟与法国皇室签订《第一次巴黎和约》,恢复正常关系。第一次巴黎和约对法国比较宽大优待,藉以提高复辟后波旁王室的声望并抚慰法国民众。1814年11月2日至1815年6月9日,欧洲各战胜国在维也纳召开外交会议,欧洲列强的真正意图开始显露出来。 在维也纳会议上,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试图夺取波兰,进军西欧,成为欧洲新霸主。奥地利要巩固自己在德意志的盟主地位,故反对俄国干预中欧事务以及对波兰的领土要求。普鲁士希望彻底肢解法国。英国的主要目标是恢复欧洲大陆的均势,获得海外贸易及补给据点。因此,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子爵(Viscount Castlereagh)②在会上坚决反对肢解法国的主张,认为只有采取刚柔相济的政策才能维持一个和平的法国。[1]20英国最担心俄国在法国之后独霸欧洲,而一个强大的中欧可以成为阻挡俄国(或法国)扩张的屏障。然而,中欧的强大取决于奥地利与普鲁士的协调一致,这两个德意志最大的邦国正在争夺中欧领导权。俄国竭力保持普、奥之间的对峙状态,并采取压奥扶普的政策。[2]83 在会议上争执最大的波兰及萨克森王国所属问题上,俄国与普鲁士的意见一致。俄国和普鲁士建议将被俄、普、奥瓜分的波兰大部分地区组建为一个独立的波兰王国,亚历山大一世兼任波兰国王。普鲁士获得整个萨克森王国,作为对其在波兰损失的补偿,取消萨克森原国王。该计划遭到英、奥、法的一致反对,因为它必然导致俄、普两国势力的上升。在塔列朗的安排下,1815年1月3日,英、奥、法缔结了一个秘密条约,在必要的情况下,三国将联合阻止俄普计划的实施,并向俄国发出警告。因为双方都不愿意为此交战,破坏难得的欧洲和平。于是,俄国和普鲁士收回了建议,最后波兰的领土由俄、普、奥三国瓜分,仅剩下克拉科夫(Kraków)一个自由城市;普鲁士另获得萨克森40%的地区,剩余部分依然归萨克森王国。此外,按照梅特涅的方案,德意志的34个邦国和4个自由城市组成了一个松散联盟。至此,卡斯尔雷促使奥地利和普鲁士联手对抗俄国的最初构想虽然没有实现,但这个结局至少在形式上维持了一种均势局面。 1815年6月9日,维也纳会议的各战胜国最终签订了“最后议定书”,在欧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平衡。尽管如此,法国在战后依然是一个欧洲强国,《第一次巴黎和约》的主要目标就是遏制法国。由于和约承认了俄国对波兰的占领,俄国从此直接面对西方。英国的主要对手(法国和俄国)并没有改变。荷兰、德意志邦国和撒丁王国的国力得到了加强,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共和国。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越发感到只有欧洲大陆维持均势,才能保障英国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战略利益。③ 1815年9月26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和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在巴黎签署《神圣同盟宣言》,宣布三国属于上帝统治下的同一家庭的三个分支,各国政府和人民要像一个基督教民族大家庭那样行动,三国君主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引导臣民保卫宗教、和平与正义,镇压法国革命引发的宪政改革和自由主义运动。英国虽然不愿意看到俄、奥、普三国的结盟,但作为保守的托利党人,卡斯尔雷也反对在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实行激进的宪政民主制度。为此,卡斯尔雷以摄政王乔治反对在同盟协议上签字为由,拒绝参加该同盟。即便如此,很多英国人却认为卡斯尔雷支持神圣同盟,主要归因于卡斯尔雷不愿意或不能向公众充分解释英国在此问题上的目标。 英国主要目标是建立一种防止法国再度扩张的制约机制。滑铁卢战役后,路易十八再次复位。1815年11月20日,法国与第七次反法同盟签订《第二次巴黎和约》及《四国同盟条约》,对英国应得权益再次做出确定,特别是海上霸主地位。[3]280,342-358由于列强有意报复法国又一次挑起战火,故《第二次巴黎和约》对《第一次巴黎和约》作了比较苛刻的修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将法国保持1792年疆界改为以1790年的疆界为版图,法国失去了在比利时边境的部分领土;二是将拿破仑自愿流放至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改为强制放逐至位于大西洋中央的圣海伦娜岛,拿破仑失去法兰西帝国皇帝的称号;三是将法国不需支付任何赔款,改为法国须赔偿七亿法郎并归还他国艺术品;四是盟国在北部及东部边境驻扎十万大军,费用由法国负担,为期三年至五年。然而,英国并没有反悔将马提尼克岛、瓜德罗普岛等原法国殖民地交还法国,这在《第一次巴黎条约》中规定下来,英国的做法连拿破仑也感到吃惊。但对英国而言,遏制法国是为了保障欧洲安全,但适度强大的法国有利于保持欧洲均势。换句话说,一个强大而不谋求霸权的法国,比一个虚弱的法国更符合英国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