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法制变局中的覆判制度

——以大理院覆判活动为中心的考察

作 者:
韩涛 

作者简介:
韩涛,复旦大学法学院讲师。上海 200438

原文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大理院是晚清官制改革过程中设立的专掌审判的近代最早的最高法院,在各省审判厅尚未一律普设、四级三审制无法严格执行的情况下,外省未设审判厅地方行政衙门审理的死罪案件,暂由大理院覆判。大理院负责覆判外省死罪案件的专门机构是详谳处,覆判结果一般分为维持原判、驳回重审与直接改判三种。大理院的覆判对于慎重民命、确保全国法律统一适用具有进步意义。而作为过渡时代的权宜之计,大理院覆判活动亦体现了新旧司法体制的衔接与调和,折射出近代司法独立的艰难和努力。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2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有清一代,所谓覆判,简而言之,就是中央审判机关对京外地方死罪案件的自动覆审与裁判。在清代传统司法制度中,覆判案件的权力,集中在刑部手中,“外省刑案,统由刑部覆核。不会法者,院寺无权过问,应会法者,亦由刑部主稿”①。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日,清廷发布官制改革上谕,规定:“刑部著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著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②这一上谕,拉开了晚清司法改革的序幕,从法律上宣告了“专掌审判”的全国最高专门审判机关大理院与“专任司法”的法部的诞生。经过部院权限划分,覆判案件的任务划归大理院负责:“于是法部不掌现审,各省刑名划归大理院覆判。”③在各省审判厅未及普设之前,凡属外省未设审判厅地方由行政衙门依照旧制审拟的死罪案件,无论服判与否,均需奏送或咨送大理院覆判,并由法部覆核后上奏或由大理院直接上奏皇帝批准后施行。

       那么,对于大理院覆判案件的职能,晚清法律是怎么规制和实践的呢?学界对此尚未有详细研究④。本文拟利用第一手资料,勾勒晚清法制变局中覆判制度的形成及演变,再现晚清大理院覆判活动的详情,并初步揭示其历史缘由及时代意义,以期对透视晚清中央司法体制的变迁提供一个微观的视角。

       早在大理院筹设之际,清廷即赋予其覆判外省死罪案件的权力,这一权力随后为大理院筹设和完善进程中的一系列官方文献予以确认。

       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日裁定的《大理院官制草案》就规定:大理院有权“覆核直省审判厅所拟大辟案件”⑤。十月二十七日奏准的《大理院奏审判权限釐定办法折》也规定:“京外一切大辟重案,均分报法部及大理院,由大理院先行判定,再送法部覆核。”⑥

       在光绪三十三年的部院之争中,围绕着大理院的覆判权限,法部和大理院各抒己见,分别进行了设计。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初三日法部具奏《酌拟司法权限折(并清单)》建议:“汇案死罪之件,外省具奏奉旨交法部议奏者,应令各省将供勘分达部院,由大理院覆核,限十日咨法部核定,即由法部具折覆奏。如有情罪未协者,仍咨大理院驳正。”⑦四月十二日大理院具奏《厘订司法权限折(并清单按语)》,认可了法部的设计,但将大理院覆核的时间增加为二十日,且主张大理院驳正的案件,由部院会衔具奏⑧。四月二十日《法部大理院会奏遵旨和衷妥议部院权限折(并清单)》折中了二者的意见,正式明确了法部和大理院在覆判外省死罪案件中的权限,指出:“汇案死罪之件,外省具奏奉旨交法部议奏者,应令各省将供勘分达部院,由大理院覆核,限二十日咨法部核定,即由法部具折覆奏。如有情罪未协者,仍咨大理院驳正后再行咨部,缮折会同大理院具奏。”⑨并强调:“外省奉到部文后,应即遵照新章,将死罪案件供勘分别咨达部院,听候大理院覆判,法部核定。”(10)四月三十日奏准的《法部大理院奏核议大理院官制折》,在大理院官制清单按语中也确认大理院具有“平反及详议各直省审拟之大辟案件”(11)之权。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奏准的《大理院奏编成第一次统计表册折》也载明:“凡各省死罪案件分送供勘,由臣院覆判后咨行法部覆奏。其情罪未符应行指驳者,由臣院拟稿咨送法部会奏。”(12)宣统元年十二月十八日颁布的《法院编制法》,也肯定了大理院的覆判权力:“其外省未设审判厅地方,一应汇奏、专奏死罪案件,暂准由该院照章覆判具奏。”(13)

       大理院负责覆判外省死罪案件的专门机构是详谳处。光绪三十三年四月二十日,法部和大理院经过和衷妥议,正式明确了大理院和法部在覆判外省死罪案件中的权限。自定章以后,各省供勘蜂拥而至。短时间内,“咨送到院者已不下数十百起,日后纷至沓来,势必更形拥挤”(14)。然而,大理院民刑各庭人数有限,穷于应付:“民刑各庭员缺较少,若责之以覆核谳牍,不惟分其讯断之力,抑恐繁剧难胜,转滋枉纵出入之虑。”(15)

       为慎重民命、明定责成起见,六月十九日,大理院奏准仿照从前刑部律例馆之制,设立详谳处。“择各庭推事中之熟悉例案者,派为总核或分核,专司覆判外省死罪案件。其应行驳审者,亦由该处拟稿。”(16)《大公报》报道说:“日前大理院具折奏陈,嗣后各省覆判案件势必纷至沓来,若不分定专司,恐难免有推诿贻误之弊。拟于院署分定各省覆判专司,凡有应行覆判案件,即由应管专司详加审讯,以专责成。”(17)七月二日,又说:“大理院奏,现在外省命案均归臣院审驳,所设民刑两庭员缺无多,难以兼顾。拟特设详谳处,酌派推事经理,专管审驳外省命案,以重民命云云。”(18)七月八日《申报》对此也有报道:“大理院奏,现在臣院审驳外省命案已经各省送到数十起,此后尚纷至沓来,所设民事刑事两厅额缺无多,殊难兼顾。拟特改详谳处,专司审驳外省命案之件,酌派推事经理,不作实缺等语。业已奉旨依议。”(19)

       大理院详谳处不增缺额,人员皆为兼职,酌量给予津贴。据《大公报》报道,大理院详谳处“设总核员六人,每人每月津贴一百两或一百二十两,其余又设分核员、行走员,皆无定额。分核员每月津贴六十两,行走员每月三十两云。”(20)详言之:详谳处“总核六员,每员每月一百两;总核上行走二员,每员每月八十两;分核六员,每员每月六十两(分核非由推事充当者每月五十两);分核上行走八员,每员每月三十两(分核上行走有由推事充当者每月五十两)。其详谳处兼各庭厅差使,及各庭厅兼详谳处差使者,均从其优者给津贴一份,不兼支两差津贴。”(21)

       对于大理院覆判外省死罪案件的办法,清廷并未有详细的规定,只能从当时的各种奏折中窥见其一鳞半爪。所幸曾任大理院详谳处推事的江庸对此有所钩沉,使后来者可以得其概貌:“惟当时虽创此制,尚未详订章程。今从当时奏折详细勾稽,得其概要如左:一、覆判之机关:大理院;二、覆判之范围:府、州、县审拟解勘例应专奏或汇奏之死罪案件(案:死罪系当时用语,凡拟绞人犯例应立决,或入实入缓及秋审例应减遣流徙者,均包括在内,与今律所称死刑不同);三、审判之程序:用书面审理,但引断及事实上发现疑误之处,得加讯问;四、判决之执行:判决后由大理院具奏,请旨饬下法部查照施行。奉旨后即日径由该院将全案供勘缮册,咨报法部,由该部行文各该省,分别照例办理。”(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