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断裂与转型中的学者书法

——兼谈徐无闻书法与书学的学术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兴成,重庆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美术观察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2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书法在20世纪经历了急剧的变革,影响其变革的主要力量是中国文化整体的断裂和现代转型。书法作为一种“艺术”而不是实用性的“写字”的观念得以确立,书法家作为“艺术家”的主体性和自由创造意识越来越自觉。①书法家群体从传统士大夫主导的“文化精英”向革命干部、技术官僚、人民群众等转变。②传统土大夫书家(如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赵孟頫、董其昌等)往往集多重身份于一体,同时称得上文人、官僚、艺术家、学者等,但今天已经很难在书法家身上看到这种综合素养。当今书坛将书家分为学者书家、艺术家书家、专业书家等,这与现代社会分工有关,更与传统中国文化的断裂、解体和社会精英结构的变化密不可分。

       学者书家与艺术家书家、专业书家之间的分离与对立是中国书法现代转型的重要体现之一,对书家艺术家化、专业化的强调预示着支撑书法背后的观念开始不断向倡导主体性、个性、自由表现和形式至上的西方现代艺术标准靠近。但极少有书家认真反思这种现代艺术观念的“普适性”,学者书法对文化传统、综合修养的强调是否真的与艺术个性的自由表现相矛盾?当书法原有的文化基础、人文情怀和价值体系纷纷退场,面对一个没有背景的舞台,书法何去何从?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必须重新审视学者书法在中国文化断裂与转型的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我想先检讨“文化断裂与转型”对当代书法的负面影响,然后以徐无闻这样的学者书家为例,讨论学术研究、综合修养以及“以博驭专”的传统艺术观念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

       一、文化断裂与转型对当代书法的影响

       当代书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书法曾经依托的整体文化氛围和资源的分解与断层,这使书法在走向独立的艺术形态的过程中出现了精神内涵苍白化、书家文化修养缺失、作品形式大于内容、审美与批评的价值相对化等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形式大于内容,手段代替目的

       书法在摆脱传统文化的限定而不断走向独立、自由的同时,书法的艺术性内涵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稀薄。作为古典形态的书法,其艺术性体现在综合的文化基础和构造中,书法的形式只是手段,人们在点画、结体、章法中玩赏着气韵、神采、节奏和心性品质。通过书法,我们可以走进一个更大、更广阔而深远的历史舞台和精神世界。在当代书法中,点画、线条、色彩、构成等越来越有新意和创造性,但这些形式似乎也正在变成目的本身,形式之外还是形式,审美失去了深度、厚度,变成了短暂性刺激。

      

       徐无闻 行书 苏轼评郭熙

       (二)随着传统精英文化的解体,书法向非文人化、职业化、大众化发展,书家的整体文化素质下滑。

       当代书法家的主体意识得到张扬,艺术家身份得到承认,创作、品评、展示书法不再是传统文人的雅玩和专利,书法已然成为群众广泛参与、消遣和消费的对象。传统文化结构的解体,使得书法在大众化、职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失去了其文人性、精英性品质。书法家一旦失去文人的身份,书法一旦失去了与金石学、文字学、古典文学、中国画等相濡以沫的文化互渗,书法家靠单纯的“主体意识”和“造型能力”是否足以支撑其“艺术家”的称号?书法界的“去文人化”倾向是极其危险的,书法本来就是文人风采的一种自然流露和必要装饰,书法家不把自己变成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人,大谈书法最重要的只有“技巧”,在给自己“减负”的同时,书法的魅力将所剩无几。现代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在强调艺术自律的过程中,走向了一个误区,过度强调艺术的学科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结果是除了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分离外,依然未能摆脱科学、商业和政治的干预,甚至因为缺乏文化信仰和价值的呵护,反倒加剧了向金钱和权力投怀送抱的趋势。

       (三)审美趣味、批评尺度的多元化与相对化矛盾日趋凸显

       当代书法取法和批评观念的多元化,给艺术创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和自由度,给书坛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面貌和风气。但是多元化不代表标准和尺度的丧失,当多元到“怎么搞都行”,标准过于宽泛和相对化时,我们有可能失去基本的价值判断,书法家不仅无法确立自己的身份,书法作为艺术或审美文化重要载体的功能也将丧失。书法家称号如同没有门槛的野鸡大学的“滥文凭”,书法家协会将变成权力、商业和利益的交换场所,书法大赛和展览不过是皇帝们展示新衣的舞台,童话中的人们是迫于威权而“不敢”说出真相,而我们现在是“不能”说出真相,因为我们的眼睛已经失明,缺乏判断真假美丑的能力。“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文化修养与书法创作之间存在着不可分离的关系,这在古人那里是不证自明的常识。但在当下,却是一个大家都不得不面对的迫切的问题。书读得多字不一定写得好,所以大学问家不必是大书家。但今天许多人之所以不读书就成了“书法家”,是因为我们给这些文化骗子提供了一个太自由的“体制”,读书跟入会、参展、获奖、市场乃至加冕“大师”毫无关系。

       (四)书法的流行化与复制化,缺乏文化个性与艺术深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