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画云台山记》“到身”词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蔡显良,博士、广东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

原文出处:
美术观察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2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东晋顾恺之鼎鼎大名,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誉,亦精通画论,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文章行世,其中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著名论点,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画云台山记》与山水画创作关系密切,虽然在流传的过程中有一些传抄的笔误,但文中对画面上山形岩势的布置、树石溪涧的处理、云气的盘曲与人物的安排,甚至各部位的用色之法,都做了仔细的记述,不但有助于了解早期山水画的内容和风格,也为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故历来研究者众,成果斐然。本文只就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中的一个词——“到身”,进行一些深入的探讨,以就教于大家。

      温肇桐《中国古代画论要籍简介》云:

      可以说《画云台记》是中国古代画论中有关画理的一篇极为重要的著作。文章中字句的错脱和衍误已经郭石沱、傅抱石、俞剑华等详细地校勘,把全文的句读弄清了,人名错字改正了。如把张道陵的弟子“王良”和“超升”改正为“王长”和“赵升”,个别的错字如“临下到身”的“到”改作“倒”,“室中清妙泠然”的“室”改作“空”等等,从而解决了一些阅读相对文意理解上的困难。①

      他处不论,笔者对于“到”为错字的看法却不敢苟同。顾恺之原文此句是这样的:“画天师瘦形而神气远,据涧指桃,回面谓弟子。弟子中有二人临下,到身大怖,流汗失色。”傅抱石在《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之研究》中确实持此观点:

      至于“弟子中有二人。临下到。身大怖。流汗失色。”我以不甚可解,应作“弟子中有二人。临下到(倒)身,大怖,流汗失色。”这一点,那时我根据(1)此云台山固必有二幅以上,弟子中不止二人;(2)不居高临下,不致流汗失色;(3)“到”字为“倒”字之误。②

      傅抱石对于句读的理解洞若观火,基本正确,然言“到”字为“倒”字之误,则有失详察。俞剑华认为“到”与“倒”通假,是为知言,然而他的意义阐释也值得商榷。他在《中国画论选读》第49页注释三云:

      到:《中国画学全史》误作侧。到同倒。庄子《外物篇》说:“草木之到植者过半而不知其然。”卢文弨曰:“到,古倒字。”

      第50页翻译云:

      弟子中有两个人,伏倒身子往下边看,吓得汗流满面,面无人色。③

      俞剑华认为“到”同“倒”,比较切合实际,但其解释为“伏倒”,“到身”即为“伏倒身子”,成为比较流行与认同的译法。比如袁有根云:“‘临下到身大怖’,‘到’,《画学全史》作‘侧’,按《神仙传》中说:‘于时伏而窥之者二百余人’,‘到’应作‘倒’,指扒着上面的树伏下身子看深涧中的桃树。”④这儿又随意演绎出扒着树伏下身子,与原文显然不符,顾恺之文中此处实在看不出有“扒着上面的树”这一意思的任何影子。著名美术史专家王伯敏和李霖灿亦是这样理解,这从下面展示的二人根据顾恺之文所拟的《云台山图》局部即可看出,二人所绘《云台山图》草图均作二人伏倒身体状:

      陈传席在注释时赞同俞剑华先生的看法,认为“到”、“倒”通假,但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他似乎察觉到这里翻成“伏倒身子”有些问题,所以很聪明地简省带过,译成“倒身下看”,其实就是将顾文中的“临下到身”两个词倒过身来重新排列了一下,几乎未作任何现代意义上的阐释。⑤

      那么,“到身”一词到底该作何解呢?我们还是先从“到”、“倒”两个字的本义说起。

      先看“到”字。“到”字只有一个读音,去声dào,根据《辞源》的解读,有抵达、周到、欺惑等义,另有一义与“倒”字通假,即颠倒、反转。

      再看“倒”字。“倒”字有两个读音:一念上声dǎo,意思有倒下、移动、更换等;一念去声dào,有这样几个意义,一是颠倒、倒转,二是倾出、斟出,三是违逆、不顺,四还可以作副词,表示相反。

      显然,“到”字是可以与“倒”字通假的,故傅抱石所谓“到”字为“倒”字之误的说法,显然不对。既然“到”、“倒”通假,那么,作者在这里用“到”字的用意就显而易见了,读者在这里显然只能够读去声dào,因为“到”字并无其他读音,如果读成上声dǎo就肯定大错特错了。既然不能够读dǎo只能够读dào,那么其意义只能通假“倒”字读dào时的意义,否则不合逻辑。既然只能假借“倒”字读dào时的意义,那么就是倒转、倾出、违逆等义,而绝对不会是倒下、移动、更换等的意义,因此,将“到身”翻译成“伏倒身子”,根本没有道理,也不合文意。再说了,这也太违反寻常生活的规律了,有谁见过趴着身子往下看的日常境况?除非小儿调皮,有这种童真幼稚的行为,那还是可以理解的。

      

      王伯敏先生拟《云台山图》局部

      

      李霖灿先生拟《云台山图》局部

      那么“到身”一词到底该怎样诠释呢?既然“到身”实为“倒身”,在目前尚未找到完全类似用法的情况下,了解到古人“倒身”的用法,即能明白“到身”在顾文中的确切含义。

      先看这几个例子:

      唐韩愈《郑群赠簟》:“倒身甘寝百疾愈,却愿天日恒炎曦。”⑥

      元杨弘道《投邓州节副刘光甫祖谦》:“倒身枕臂天欲晓,头上肃肃飞严霜。”⑦

      元王旭《晚宿山家》:“借屋眠来人幸许,呼灯餐毕夜将分。倒身未稳还思句,自笑诗翁有许勤。”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