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的历史轨迹与发展趋势

作 者:

作者简介:
任志锋,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杨晓慧,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原文出处:
思想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走过了一条从服务革命战争到服务巩固政权,再到服务经济建设的转换道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的逻辑起点,实现多样与主导、分化与综合的有机统一。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2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5707(2012)7-0064-05

      “模式”在现代汉语中“是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1],常常作为一种认识或实践方法的规则表现出来,主要包括所适用的环境条件、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等。方法是人们认识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因为实践目标、环境条件、现实问题的不同,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方法模式。方法模式转换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能力提高的标志,既包括方法体系中方法类型、总数的调整和增减,又包括方法实践中不同类型方法之间的相互搭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实现教育目标,传递教育内容,在教育引导过程中所坚持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由特定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内容所决定的,并反映特定时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特征及要求。纵观建党90多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始终围绕方法模式的转换实现跃进和发展。梳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的历史轨迹和经验规律,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的发展趋势,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的历史轨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服务革命战争为主要取向的方法模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党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赢得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党的全部工作都带有鲜明的革命性,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党在领导人民进行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目的,以服从服务于革命战争需要为核心,以宣传和鼓动学生参加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为手段的方法模式,这种方法模式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就立即面临着繁重的群众动员和教育任务,以及如何争取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教育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办进步书社,开展反帝反封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早在1921年秋,党就在上海组建了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并首批出版了包括《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等15种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书籍。二是开办马克思主义大学或与国民党大学合作,通过在马克思主义大学中设置马克思主义著作学习课程、开展时事报告会等方法,在国民党大学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开设政治教育课程,建立学生群众组织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人才。三是组建、整合各类青年组织,扩大党在学生中的群众基础。1921年11月,张太雷整合全国各地青年团组织,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发行出版了《先驱》杂志;次年6月,周恩来、赵世炎、李维汉等在巴黎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1月更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始以党在根据地创建的“短期培训式大学”[2]为依托,开展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学习,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了启发式、讨论式的教授方法,课堂考试、实习锻炼的成绩考核方法,领袖讲演、支部小组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活动方法。

      (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以服务巩固政权为主要取向的方法模式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党领导人民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飞跃,开辟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逐步实现了从以服务革命战争为特征的方法模式向以服务巩固政权为主要取向的方法模式的历史转换。与先前的方法模式相比,新的方法模式既保持了新民主主义时期方法模式的优良传统,又强调在党掌握政权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制度化,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业务、社会实践和青年特点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与教学业务相结合,形成了渗透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采用座谈会、时事报告会、讲演会、晚会、军事操练、话剧、壁报、漫画图片等方法,引导学生参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及社会主义改造,将劳动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在生产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阶级感情;与青年特点相结合,鼓励学生把专业学习、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与课外活动、文娱活动、劳动实践和体育锻炼结合起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二是建立完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了以学校党委为领导,以学校行政为主力,以政治理论课为渠道,青年团、学生会积极参与、分工协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1952年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和制度。三是明确规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原则。1961年《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简称“高校六十条”)系统规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提出凡属人民内部矛盾,须根据“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采取民主的方法、和风细雨的方法和自我教育的方法来解决,强调不许用对敌斗争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政治问题,不许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解决世界观问题和学术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党的指导思想逐渐转向“左”倾,这种以服务巩固政权为主要取向的方法模式逐渐呈现出极端化政治化的特征,这一特征在“文革”时期达到了顶峰。

      (三)改革开放时期: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主要取向的方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逐渐成为党和国家及全社会的共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也开始从服务巩固政权转向了服务经济建设,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机制建设、载体建设为主线,典型教育、实践教育、渗透教育等方式方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法模式。这种方法模式继承了新民主主义时期方法模式的优良传统,延续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方法模式的正确做法,摒弃了极端政治化方法模式打倒一切的错误。1980年之后,随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提出“政治工作科学化”问题,第一机械工业部、全国机械工会和《光明日报》发起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讨论。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强调“凡属思想认识问题,不能压服,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只能采取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服之以理”[3]363,在理论教学方法上要“实行启发式教学,”“坚决克服‘注入式’教学方法”,并开展马列主义理论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研究。[3]412-4131984年之后,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设立,人们开始重视探索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1987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实践、行政管理和学生生活学习结合起来;[3]463-466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德育工作应与学生学习生活、生活实践及学校教育管理结合起来;[3]518-519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在总结以往方法的基础上,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括为相对完整的9项原则体系。[4]迈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以200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标志,党和国家围绕形势与政策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网络管理、住宿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工作、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共青团建设、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等问题,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原则做出了详细阐述,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转换的新局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