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环境的变迁与发展合作性物流外包  

——以山东省外向型制造企业为例的实证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倩,烟台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王淑云,烟台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宏观经济研究

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经营环境日趋动态性和多变性,物流外包日益成为物流运作的发展趋势。本文对经营环境变迁与发展合作性物流外包的核心能力机理与交易费用机理进行了梳理归纳,从影响物流外包发展的内外环境因素入手,对我国制造企业物流外包关系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相应的量化指标。最后,通过山东为例的调查问卷获得外向型制造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据此从供需角度对发展合作性物流外包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2 年 11 期

字号:

      面临着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市场竞争日益动态化和全球化的外部环境,为了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物流外包成了发达国家制造企业物流运作的主要形式。

      据Sangam(2005)的研究报告,2004年北美79%左右的企业将物流业务交给了外部的第三方物流承担;在西欧,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比例为76%左右,Jaafar和Rafiq(2005)指出成功的物流外包应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取代简单的基于市场的交易关系和传统的层级管理。在英国50.6%的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签署了5年以上的契约关系,其中,32.1%的制造商、32.0%的批发商/经销商以及42.1%的零售商与第三方物流缔结的是5-10年的伙伴关系。在日本,第三方物流在整个市场中的比重则达到了80%。

      据2005年中国仓储协会第6次调研报告显示,工业企业的成品物流完全交由第三方的比例仅有31%;原材料物流完全交由第三方的更低,仅有19%。且我国制造企业物流外包主要局限于三资企业、跨国公司等。也就是说,在我国,面对着消费环境的改变以及物流市场供应环境的巨变,国有制造企业物流自营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些较有实力的国有制造企业还出现了大搞自营物流的倾向。

      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推出的《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列为重点工程,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制造业物流分离外包的指导和促进,支持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促进物流业务分离外包,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此,深入剖析我国经营环境与合作性物流外包之间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提升我国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和高成本增加了制造企业依赖国际物流企业运输其产品的必要性。国际物流企业能够提供低风险、低成本、无缝隙的货物流动服务,以及相关的信息,并使制造企业专注于国际分销。由于这种外包类型的盛行,因此,本文选择外向型的制造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考察环境因素对合作性物流外包关系形成的影响。

      本文拟基于对经营环境变迁下发展合作性物流外包的机理、合作性物流外包关系体现的梳理归纳,从影响物流外包发展的内外环境因素入手,对我国外向型制造企业物流外包关系进行分析,并设计相应的量化指标;通过山东为例的调查问卷获得外向型制造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发展合作性物流外包的经营环境的变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日益明显的超强作用下,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并愈加苛刻;市场竞争日益动态化和全球化;变化周期越来越短,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和能力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难以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Theodore,1998)。一方面,消费需求升级会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产业链中的企业对不同的分工制度安排不断进行选择,从而影响产业的发展,进而导致第三方物流的蓬勃发展和物流外包业务的迅速崛起(Parashkevova,2007)。另一方面,为了应对越来越不确定的环境和动态竞争的压力,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Prahalad和Hamel,1989)。核心能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业务发展的源泉,它们应成为公司的战略焦点,企业只有具备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市场导向这样的层次结构时,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持久的领先地位(Prahalad和Hamel,1990)。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行业内的产业梯度来看,核心能力依次是:研究开发、核心部件生产、零部件生产、产品组装等(Ulli Arnold,2000)。也就是说,物流往往不是制造企业的核心能力。相反,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从事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一般拥有专门的知识和先进的信息网络,在物流成本、规模经济、物流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Bolumole et al.,2007)。他们可以为生产部门提供快速的货物运输,降低周转时间,保证产品的可靠性交付,还可以提供准时制(JIT)、快速反应(QR)、物流方案设计等增值服务(Richard,2004)。为此,制造企业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合作双方通过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整合集成供应链的核心能力,便会以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赢得、扩大竞争优势(Aidan,1999)。

      Caplice和Sheffi(1994)指出,在动态多变的供应链运营环境中,交易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制造企业制造预测难度的加大,势必带来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基于交易费用理论(Williamson,1975),制造企业将物流业务较长期地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采用物流外包等混合治理结构,乃是应对动态多变经营环境的结果。

      交易的不确定性越高,内部运作物流的成本和风险越大(Benoit et al.,1996)。就资产专用性来说,制造企业在不同干预结构(市场、层级、外包或联盟)的选择中,从物流总成本的角度看,除非所需物流资产的专用性很高,物流供应商行使机会主义的可能性较大,外包总成本会大大提高,企业可以选择物流内部运作。否则,市场或外包就成了企业的主要战略选择,且物流内部经营的空间越来越少(Aubert et al,1996),物流外包就成了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的发展趋势(Michael和Bryan,199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