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2)04-0005-09 旅游不仅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更是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甚至影响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国内外研究皆发现“自我发展”是青年典型而普遍的旅行动机,但鲜有研究进一步揭示青年通过旅行获得了怎样的自我发展和青年如何通过旅行获得自我发展。本文拟通过对青年旅行者自创内容的网络文本进行编码分析、意义挖掘来探究这两个问题。 网络社会在当今世界很多地方已然成为迪尔凯姆所说的“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外在性和不可抗拒性,21世纪的中国也不例外。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网民人数跃居世界第一,2009年网络普及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当前中国网络社会的主力军是青年人。从信息技术和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现状来看,透过网络进行青年旅行研究既有可能亦有必要。基于Web2.0技术可实现网上网下互动的旅游网站有4类:游客与游客互动(C2C)、企业与企业互动(B2B)、企业与游客互动(B2C)及政府与游客互动(G2C)[1]。本文关注的是C2C旅游网站上游客用于分享旅行经历、与亲友加强联系、进行社会交往和自我表达的用户自创内容(UGC)文本[2]。已有不少学者通过UGC文本探究过旅游虚拟社区的存在特征、发展机制[3]及其对游客行为、旅游市场的影响[4]、对目的地的形象传播、形象建构的影响[5]。近年来更有学者呼吁通过C2C旅游网站的UGC文本对游客的精神世界进行探究[6],本文即是这样的一次尝试。 一、研究进展:自我发展是青年旅行的一大动机 旅行动机(tourist/travel motivation)是游客研究的基础[7]。游客并非一个同质的群体,旅行动机多种多样,旅行动机研究亦存在多种理论视角。例如,王宁的旅游与“好恶交织”的现代性理论指出现代性的“恶”推动着现代人去旅行、现代性的“好”使大规模的旅行成为可能[8];克朗普顿(Crompton)的研究指出7种心理推力和2种目的地社会文化拉力推拉着游客出行[9];普洛格(Plog)的“多中心—自我中心/冒险—可信赖(allocentrtic-psychocentric/venture-dependable)”理论指出具有不同人格特质的游客会被不同类型的目的地所吸引[10];依索-阿霍拉(Iso-Ahola)的“最大化唤醒(optimal arousal)”理论指出人们旅行是为了弥合理想生活和实际生活刺激水平之间的差距、最大化唤醒身心健康[11];科恩(Cohen)则依据对本真性的追求程度划分出四类游客(有组织的大众游客、个体大众游客、探索者和漂泊者)[12]和五类旅行动机模式(娱乐、转移、体验、实验和存在模式)[13],等等。这些经典研究从不同视角、不同纬度对游客的旅行动机进行了理论总结,但他们都未明确地将青年旅行者作为一个类别区分出来,未清楚揭示青年的旅行动机及行为特征。 诚然,青年并非一个同质群体,其旅行动机存在差异性的一面,但青年都处于同样特定的人生阶段,其旅行动机亦会存在共性的一面。皮尔斯(Pearce)等从生命历程视角出发的“旅行生涯(TC)”理论对揭示青年旅行动机及其行为特征共性的一面极具启发性。该理论用国际、国内旅行次数和年龄三个变量把游客分为两类:旅行阅历丰富的游客和旅行阅历较浅的游客。从分类指标来看青年旅行者大多属于旅行阅历较浅的游客。无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旅行生涯阶梯(以下简称TCL)”理论中,还是在2005年修订的“旅行生涯模式(以下简称TCP)”理论[14],旅行生涯理论的核心观点保持不变,它认为:游客的旅行动机会随旅行阅历动态改变[15],强调主体在某一人生阶段的行为动机与其过去的经历、对未来的期望相关联。按照20世纪80年代盛行的TCL理论,旅行阅历较浅的游客更多地具有放松、安全等低需求层级的旅行动机,但2005年皮尔斯等根据对西方游客的实证研究提出的TCP理论却有相反的发现:逃避、放松、加强关系、自我发展是游客普遍存在的旅行动机,在此基础上旅行阅历较浅的游客具有刺激、个人发展、关系(安全)、自我实现、怀旧、浪漫及认知等广泛的旅行动机。20世纪70年代科恩(Cohen)经典的游客分类研究部分支持了TCP的结论:最具有冒险精神、寻求各种新奇体验的漂泊者(drifter)往往是年轻的学生或尚未就业的大学生。近年来国外的相关研究亦更多支持了TCP的观点,例如,奥珀曼(Oppermann)对德国游客的实证研究发现各世代处于19-33岁的青年旅行者大多脱离了父母家庭而又未有后代,相较于年长者更喜欢冒险远行、注重旅行带来的自我发展。布里奇菲尔德(Blichfeldt)对丹麦游客的现象学研究发现青年的主要旅行动机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因而喜欢远足、背包等新奇冒险、增长阅历的行程,逐渐年长后人们被寻求安全、放松的动机所驱使,返回传统旅行模式[16]。国内也有研究发现旅游的参与性和文化性可使中学生获得类型化的社会化知识[17],国内大学生多种旅游动机并存,但“以文化动机或精神动机为主”[18],这些研究从侧面反映出国内青年人亦会通过旅行寻求自我发展。但总的来说,国内生命历程视角下的旅行动机研究通常是从市场开发的角度展开,更多关注游客的消费特征,较少关注游客的精神世界。 综合国内外研究可有以下两个结论:一是青年旅行者不是一个同质化的群体,但其特定的生命历程阶段决定了其旅行动机亦具有共性的一面——寻求自我发展;二是已有研究多采用定量研究、问卷调查法,揭示了青年寻求自我发展的旅行动机的普遍性,却未能揭示青年通过旅行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容、过程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