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63(2012)03-0136-04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说:“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党和人民对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在内的全国青年寄予厚望”[1]。这段话描述了青年的两个“宽泛概念”:一是“社会群体”;二是“外部性影响”。也引出一个疑问:“全国青年”会包括谁?可见,青年概念首先需要回答的是谁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的问题。“年龄标准”也许能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本文关注有关青年概念的一般性理论。但无论从何种角度,一个令人满意的青年概念必须包括两个不同的,但不是完全没有联系的层面:一是识别青年的方法;二是把青年人所构成的集合的特征进行总括,以形成青年总体映像的方法。 一、“识别”:青年概念的标准判定 “识别”,要切实解决的是“哪些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确定合适的标准,被讨论最多的是以生理年龄划分的方法。 关于青年生理年龄的界定,有关组织或机构存在着相异的年龄区间,见表1。
以上组织和地区虽标准不一,但可以从中发现一个采用年龄方法界定青年的好处:简单直白,便于实际操作。现实中,青年的界定是以一定的生理发育为基础的,正是生理发育与年龄的密切联系,使得人们有理由相信年龄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生理发育程度。但随着物质发展水平、饮食习惯、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人的生理发育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准确地确定年龄段是非常困难的。涉及年龄,有“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之分,彼此间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附着在“生理年龄”基础上的“心理年龄”,虽然也应成为衡量青年的标准,却因此标准的实用化程度太低而被大多数机构用生理年龄代替了。 以上引用的都是一些官方和非正式组织机构的标准,对于他们来说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往往会超过对于知识本身的尊重。实际生活中,人们常用的“青年概念”以为很清晰,却常常遇到不确定性。在一项针对北京城区18~65岁居民的民意调查中,32.17%的公众认为杰出青年在年龄上应属于18~35岁这一范围,31.18%的公众认为应属于18~40岁,甚至有19.16%的公众把杰出青年的年龄范围扩大到45岁这一上限[2]。学界对于青年概念同样莫衷一是,对于青年内涵规定的差异使得对于青年年龄的界限界定不尽一致。如心理学界定为14~25岁(有些为13~25岁);生理学界把青年的年龄界定为14~22岁;社会学界下限规定与心理学和生理学一致,上限却达到35岁,甚至扩大到40岁;人类文化学界给青年期的上限极大的扩展,并且极具模糊性,很难界定青年年龄。青年的年龄界定方法虽存在争议,但仔细分析,年龄方法是可被利用的。 首先,年龄标准的方法,来源于生物学中对人生命发展的描述。从本质上看,它能让大众认识到,人的生物发展是人的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著作在定义当代青年概念时,从肯定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的社会性物质前提出发,确定青年的生物成长为“身体发育已经成熟”阶段的人。身体发育成熟用年龄标准衡量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应该关注的是这种标准的模糊程度,即年龄和身体发育成熟在哪些方面是一致的。弄明白这些就能使大众明白青年的年龄基础。同时,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以身体发育成熟确定相对精确的标准成为可能。 其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青年年龄上限的向上延伸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一事实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社会选择的结果,大众乐于去接受青年的年龄标准,抛开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外,易于接受是最重要的。 再次,年龄方法抓住了青年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虽然对于确定其具体范围还要作进一步的探讨,但是,对这一方法的完全否定则是错误的。多方比较,采用生理年龄的标准可以很好地解决“识别”这一问题。 二、“总结”:青年概念的特征分析 在一个确定年龄区间的人群中归纳出特征,得出青年的两个“宽泛概念”:社会群体和外部性影响。 1.社会群体 青年作为社会群体出现,是偶然,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1届大会的一份综合报告《青年:他们的行为与希望》所述,“在传统社会里,根本没有青年这一概念,并不经过任何过渡阶段”,“当时的青年只是一种个体的生理现象,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3]。工业化的社会催生了青年群体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条件、家庭结构、代与代之间关系发生的新变化,为青年群体社会主体地位的确立孕育了社会基础。现实中,青年概念不仅是一个年龄的载体,而且也是一种思想和理想,一种对制度变化和社会解构的需求。青年的意义,是人对通过他者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深化,通过比较对自我成长阶段化的理解,通过体验与实践对人生周期认识的开始[4]。青年由符合一定年龄阶段的人所构成,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属于这一群体的个人不断增多,他们的影响力和活动区间不断加大。青年个体的行动汇聚成群体的行为,他们期待着社会对他们的关注与认可。在青年社会化的过程中,在某些行业,青年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力军,如IT行业,其领军人物主要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但在很多方面,与中老年群体相比,青年群体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就名不副实了。“对于社会的某一亚群体在社会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变革中所获得的利益,可以通过三个指标来加以测量:一是对收入和财富的占有状况;二是对权力的拥有程度;三是社会威望的高低”[5]。从总体上看,相对于中老年群体,以上那三项青年都不占优势。因此,社会公众应理性地看待青年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可以确定的是在当代,青年的确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正如讲话中所言:“党和政府对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年寄予厚望。”青年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社会变革的力量,广泛地参与社会生产生活。这也引出了本文所要揭示的青年的另一个“宽泛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