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心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安建增(1980- ),男,河北邢台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安徽 芜湖 241003)。

原文出处: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青年中心是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一种新生事物,其应该承担起青年自我服务、自我整合和自我管理的功能,应该具有组织合法性、民间性、独立性和非营利性。调查发现,虽然青年中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其在性质定位与功能定位两个基本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在性质定位上存在认识误区;青年中心的独立性较差;整合功能发挥不足;其服务功能也受到了经费来源单一、运作能力较差、运作方式不适合新形势等方面的制约。发展青年中心,需要适当处理青年中心与党团组织的关系,需要合理使用市场资源,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2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D4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80(2012)02-0079-05

       按照团中央有关文件的解释,青年中心是“在共青团领导下,面向广大青年,以联系、服务、引导青年为目的,以会员制、理事会制为主要运作方式的新型城乡社区青年组织”[1]。青年中心出现的背景是,改革开放引起的单位体制的衰微使得青年的社会化程度日益增强,更多在单位体制外就业和生活。他们利益和权利的实现与基层团组织之间的相关性降低,这种转变使得作为共产党整合青年的组织机制——共青团的整合能力弱化。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青年个体的自主性极大增强和选择空间迅速增大,主体性和自主意识日益增强,在客观上要求一种新型的自组织机制来适应这种趋势,实现青年们的自我管理、自我整合和自我服务。青年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中应运而生了。因此,理想的青年中心需要承担起“空间再造”和“关系再造”的功能定位,一是在体制之外构建起一个青年自我管理、自我整合和自我服务的行动空间,二是在体制之外建立起一种与党政部门、团组织以及与青年个体开展良性互动、协同治理的组织载体,与政府、党团组织建立起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共同面对青年领域中的公共问题。总之,青年中心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种表现。本文即在分析实证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讨论青年中心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路径。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与研究思路

       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社会的功能性要求决定特定组织的功能定位,当人类社会所构建的组织在功能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时,组织创新就成为必然趋势。同时,组织的预期功能决定了其应该具有的性质定位,因为性质定位与组织的发展模式、运作方式、管理手段等直接相关,只有恰当的性质定位才能保证组织预期功能的实现。青年中心就是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为解决新问题而出现的一种不同于政府和党团组织的新型组织[2]。对功能定位和性质定位认识错误或不到位,将会影响到青年中心的具体运行和建设成效,进而会影响其整合青年、服务青年的功能。

       上述理论假设决定了笔者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即通过实证调查研究青年中心的发展现状,考察现状与其应有的功能定位、性质定位之间的契合程度和差距,进而提出促进青年中心发展的策略。

       (二)研究方法

       研究以搜集和分析文献资料以及在样本单位(我们选取了安徽省TL县的六家青年中心为样本)开展座谈、访谈为主,并辅以小型问卷调查。其中,文献资料主要包括有关青年中心的研究文献、制度规定,样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工作计划与工作总结、活动纪录等;座谈与访谈的主要内容是样本单位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青年中心性质和功能的基本认识、政策支持、活动空间和组织架构等;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制度建设、人员配备、活动开展、组织运行和发展能力等方面。

       二、实证分析:青年中心发展的现状及其审视

       调查发现,自2003年试点建设以来,青年中心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组织构架建设已基本完成;办公场所、办公设施等硬件设施配备情况也相对较好;各级组织也在人员配备、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青年中心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青年的实际需求开展了一些服务项目。当然,目前青年中心在功能定位和性质定位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在青年中心性质定位与现实状况存有差距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青年中心似乎更关注资金、场所和活动项目等三个要素(见表1)。在访谈中也可以明显感到这一点,青年中心的工作人员关于这三方面的观点和说法较为普遍:一是认为资金最重要,政府、党团组织的财政支持是青年中心得以发展的基础,也是目前需要加强的主要内容;二是认为青年中心在本质上只是为共青团增加一个物理空间和活动场所;三是开展青年喜闻乐见的项目以及向党政部门或团组织争取项目经费是青年中心的工作重点。其实,团中央在提出青年中心建设时已明确表示青年中心不是“青年活动中心”。在最根本的意义上看,资金、场所和活动项目都不是青年中心的本质要素,关系空间和关系再造才是青年中心的本质含义[1]。

      

       从表2可以看出,体现空间再造和关系再造的“整合青年个体,开展集体行动”、“政策建议、提案”、“整合既有的青年组织,扩大联系面”和“培育基层组织,创建各类青年组织,培育基本的组织空间”等方面的项目活动所占的比例要低得多。相反,具体性的操作性项目诸如“培训、研修、训练”、“宣传”、“开展文艺体育活动”、“商业性活动”等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这些项目更加“喜闻乐见”或者更具经济诱惑力(如培训、研修),更容易吸引青年参与;另一方面是因为开展此类活动的政治风险小,且更容易出“政绩”。虽不能否认此类项目的服务性及其积极意义,但同样也不能否认这种项目选择倾向忽视了青年中心的整合功能,忽视了青年中心作为体制之外的自治空间的构建。

      

       (二)青年中心的自组织特性相对不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