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过程观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
谢园园,梅姝娥,仲伟俊,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谢园园(1982-),女,江苏南京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产学研合作创新;梅姝娥(1968-),女,江苏如东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仲伟俊(1962-),男,江苏海安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南京 210096)。

原文出处:
科技进步与对策

内容提要:

从创新过程观的角度切入,论述学研方如何从创新源和创新过程两个方面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对遵循单向线性创新过程观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局限性和不适用性进行剖析,分析循环互动创新过程观中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并基于此归纳和划分出适用于我国企业的三大类典型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最后基于实证研究,与国外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在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应用上存在差异的具体原因。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2 年 12 期

字号:

       0 引言

       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和国家创新体系完善的过程中,产学研合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科技资源相对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我国企业目前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技术水平较低的现状,决定了我国更需要依靠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创新活动中的合作效率一直不尽如人意,特别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虽然一直作为我国产学研合作中的核心问题来对待,但始终没能得到有效解决。据有关统计,我国高校目前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项~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1]。在对这一棘手问题感到困惑的同时,近年来对深圳、北京、浙江、江苏和山东等地1400多家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状况的调研表明,我国几乎每家成功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都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成功案例大量涌现[2-3]。因此,十分有必要重新科学认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的客观规律,从而探寻符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产学研合作路径和方法。

       由于大学和研究机构在组织特征和社会功能方面的相似性,所以本文认为它们在技术创新合作中担当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是一致的,二者的合作特征具有共性。因此,不做进一步区分,统称为产学研合作中的“学研方”。

       1 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现状

       1.1 产学研合作模式划分

       学术界对于“如何进行产学研合作”这一问题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问题上,国内外大量学者分别从企业和学研方的视角围绕该问题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由于对模式划分的角度和标准各不相同,从而尚未形成清晰而统一的观点。国内外学者们分别从产学组织间合作关系、大学技术转移、公共研究对产业创新的作用等角度展开了内容丰富的研究[4-6,21]。有学者基于跨组织关系理论,按照组织形式或关系正式化的程度,对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理论上的划分[4,6-7];也有学者从大学的视角研究并归纳基于大学技术转移的各种产学研合作模式[8-10];还有学者从公共研究(包括大学及公共研究机构)对产业创新的知识转移和技术转移渠道中总结出典型的合作模式,并通过实证数据研究哪些模式更为重要,从而说明其相对有效性[5,11-13]。表1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产学研合作模式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的代表性研究。

      

       1.2 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证研究

       通过对国外学者有关学研方与企业之间不同合作模式应用情况的一些代表性研究进行总结(见表2),得出:①专利许可和衍生企业在大多数产业中不是主要的合作模式或发挥较低的作用,这是学者们基于研究结果得出的普遍共识,它们更多地被认为在基础科学研究程度密集的产业中起主要作用,如专利许可被发现在制药产业中的作用较为重要[11],而衍生企业似乎更多存在于生物技术领域[22];②从总体上讲,科学界对大多数产业发挥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企业与学研方之间的非商业性合作渠道实现的,即研究论文和报告、学术会议、非正式信息交流等方式;③在商业化的合作渠道中,除了技术咨询得到了较高评价外,其它如合约研究和联合研究,其重要性都普遍低于非商业性合作渠道。

       通过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长久以来大量的产学研合作实践,现实中已经形成了多种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在以上大量相关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尽管学者们对于模式的划分以及哪些模式更为重要的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大多数学者在产学研合作模式广泛多样性观点上的认识已经趋于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分类中似乎鲜有从技术创新过程观的角度来对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理解和讨论的。

       2 学研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两个方面——创新源和创新过程

       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是企业与学研方为了一个共同的创新目标,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对生产要素进行重组和优化配置,以满足整个创新过程中不同阶段对于特定创新资源的需求,从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技术创新活动的行为。那么学研方如何在此过程中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呢?

       传统的技术创新过程的线性模型认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是企业创新的主要源泉,技术创新是由科学研究及其技术成果引发的一种线性过程。这一过程起始于R&D,经过生产和销售最终将某项新技术产品引入市场,市场是研究开发成果的被动接受者。事实上,这种论断主要适用于像无线电、计算机和生物制药等这些以根本性创新为主的产业。上世纪60年代中期,学者们通过对大量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发现在大多数创新中占主导地位的渐进性创新,并不是由技术推动引发的。一些有代表性企业创新源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企业的创新源并不是单一的,作为学研方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只是企业创新源的组成之一,相较于内部创新源(企业内部R&D部门,企业内部其它部门等)和市场激励(用户、竞争者、供应商等),学研方并不起主导作用[11,26,2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