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转型的关键 上海拥有丰富的大学、科研院所、高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优势,是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当前全球正处于第五次技术革命从导入期到拓展期的转折点,本质是主导技术、主导产业和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向整个经济社会体系的扩展,是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向纵深进行拓展、渗透。因此,技术革命导入期“供给创造需求”的创新将让位于拓展期需求主导的应用技术创新。在这一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要与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紧密结合,要把信息革命的新成果充分融合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不断推进上海两化融合向纵深发展,并通过传统产业的提升优化,为发展新兴产业拓展空间、奠定基础。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又会催生新的产业业态,会有力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多萌芽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是指在一个原创性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从事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具创新活力,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是将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原始知识创新转化为市场可接受产品的重要载体。事实上,即使是在大型企业十分强盛的美国,8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仍然来自中小企业。大型企业则是通过技术集成再创新,实现产业化的主力。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一个大中小企业共生的市场结构。上海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乏创新激情和努力,但是一直处于弱势,政策歧视、体制约束、市场准入难和融资难等瓶颈仍没有克服,创业环境仍需大力提升,不少创业者在较高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面前进退两难。不能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不能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整合分散中小企业的产业组织模式,发展新兴产业将只能是一场虚火。因此,一方面,上海需要着力培育“大而强”的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导向作用和系统整合功能,带动中小型配套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上海需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小而精”的中小企业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力量,创造产业生态活力和大量就业机会。 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上海市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是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生力军。据统计,上海市超过65%的发明专利、80%的新产品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2010年,上海市大中小企业的科技机构总数为1085个,其中中小企业为976个,占企业全部数量的89.95%;科技机构经费支出为242.52亿元,其中中小企业为104.55亿元,占企业全部数量的43.11%;各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为15.02万人,其中中小企业为9.28万人,占企业全部数量的61.78%。2010年,上海市中小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为2149亿元,占比为36.61%,完成新产品出口收入405.85亿元,占比为38.50%(见表1)。2010年,上海市高转项目承担企业注册资本合计达1553.60亿元,平均每家企业注册资本为6763.61万元。按照国家《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中小企业标准统计分析,中小企业有2452家,占企业总数的95.26%。此外,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参与。如上海阿波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全球少数有能力生产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泵的企业之一;上海广茂达光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奥运水立方、奥运鸟巢、世博轴等营造LED艺术灯光景观等。目前,工业中小企业万元产值能耗比全市工业企业平均水平低28%。中小企业已成为上海市实现创新驱动、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生力军(见表2)。
“十二五”期间是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期,上海要真正从粗放型、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从传统产业的低成本优势转向高技术产业的技术优势,这些都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对上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近年来,随着自主创新战略的逐步实施,上海在科技活动财力投入,尤其是R&D活动投入以及科技人力资源数量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9年上海用于研发的投入强度,即投入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87%,已相当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远远高于南京、苏州、合肥等城市,但其科技创新产出指数却低于上述城市。在大陆31个省市中,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国内第26位)、增加值率(国内第31位)、利润率(国内第31位)、新产品产值增长率(国内第25位)等指标均排名倒数几位。这些排名与上海市科技创新实力大相径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我国中西部省市和南亚其他国家逐渐进入全球生产体系,上海产业的低成本优势已经丧失殆尽。因此,能否建立强大的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上海能否继续引领全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上海目前的产业结构是以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主,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更以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为主。2009年和2010年上海高技术产业中外商投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2.43%和92.27%,但其利税率最低仅为1.33%和3.54%,远远低于内资企业的利润率。2009年内资企业的利税率高达18.27%,但其产值比重却仅为7.47%,呈现典型的“倒挂”现象,即外资企业产值(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高,但利税率非常低;而内资企业利税率高,但产值(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却很低的不合理的“倒挂”(见表3、图1、图2)。
从这些数据来看,外商投资企业主导的所有制结构已经严重制约了上海高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扮演着科技成果的转化者、新兴产业的探路者、高收入就业岗位的创造者、社会和谐的稳定者等重要角色。因此,在“十二五”期间,上海必须要紧紧围绕建设“四个中心”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科技、人才、金融、信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通过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明专利转化,大力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和上海优势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外资主导的高技术产业的畸形发展路径,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生力军和吸纳就业主体的作用,从而形成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上海转型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