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基于创新驿站的再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许彩侠(1985- ),女,安徽亳州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战略管理(安徽 合肥 230026)。

原文出处:
科研管理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探讨国内一些地区推进“创新驿站”技术转移模式建设的成果,提出一种新型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即构建包括研究型大学、技术中介机构、中小企业以及政府“四位一体”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与产学研合作等其他模式相比,该模式能够统筹四大主体的资源,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优势,适应我国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最后,本文结合英国和印度两国的案例比较分析实施这一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2 年 09 期

字号:

       1 引言

       2007年12月5日,科技部、教育部和中科院联合发布了《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源头、技术中介服务为纽带的新型技术转移体系,以适应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要求。

       技术转移是创新链中的重要环节,我国历来重视技术转移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大多集中在产学研合作、创新驿站等技术转移模式的应用上,如虞振飞等从多个角度探讨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1],唐丽艳等从风险管理角度对创新驿站转移模式中科技中介项目的潜在风险予以识别[2]。而近年来,国外学者则主要注重校企合作中影响因素的研究,例如Keld Laursen等在探索英国产学研合作中地理毗邻性与大学水平的效应发现,地理空间的毗邻和大学质量是影响企业与大学开展协作的两个决策因素[3],Roderik Ponds等对学术研究在区域创新中的知识溢出效应开展了实证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扩散模型[4]。

       总体来说,国内外关于技术转移的研究往往仅仅关注企业和学研机构之间的二元合作,或是单一强调技术中介机构的促进作用,而忽视了将所有相关主体纳入到完整的体系中开展创新协作。针对当前国内技术转移的现状,我们首先着眼于建立区域性技术转移体系,构建包括研究型大学、技术中介机构、中小企业以及政府在内“四位一体”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技术转移的效率与效果。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介绍欧盟创新驿站的技术转移模式,论述其本土化发展现状;第二部分结合我国国情,探讨创新驿站本土化的具体要求,阐明研究型大学的优势,从而提出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并与其他技术转移模式进行比较;第三部分详细描述区域协同创新过程中研究型大学、技术中介机构、中小企业、政府各个主体的关系与作用;第四部分通过英国和印度两个案例比较论证区域协同创新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最后是总结与后续工作。

       2 欧盟创新驿站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创新驿站最早起源于欧盟,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开展跨国的技术合作与转移,对我国开展技术转移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1 欧盟创新驿站

       在全球化浪潮中,为促进欧盟跨国的中小企业技术转移合作,欧盟研发信息服务委员会根据“创新和中小企业计划”于1995年建立了创新驿站。如今,其中介网络已包含了遍布于30多个国家的80余家创新驿站,每年完成2000件以上的技术转移项目。这些创新驿站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成为欧洲最成功的技术合作与转移中介网络。其运作模式[5]如图1所示。

      

       图1 欧盟创新驿站的运作模式与步骤

       Fig.1

      Operational procedure of Innovation Relay Center in European Union

       创新驿站通过严格的筛选设立,需在技术转移方面富有经验,并在所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一般设在公共机构中,如大学的技术中心、区域发展机构和国家创新机构等,通过各站点专业人员的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2008年2月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欧盟将欧盟创新驿站和欧盟信息中心(Europe Information Center,EIC)两大有着丰富经验的网络和服务机构合并为欧洲创新投资和企业联盟网络中心(Enterprise Europe Network,EEN)。该中心仍保留了创新驿站的基本理念和做法,下属分布在世界44个国家,涵盖了超过550个机构和合作组织,继续围绕中小企业提供商业支持和技术创新服务,是全球最大的商业服务中心。

       2.2 创新驿站本土化

       鉴于欧盟创新驿站创造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加之我国省级行政区以及一些区域的土地面积、人口基数和科技发展与欧盟相似,创新驿站作为一种实施技术转移的有效模式在我国部分地区得以积极实践,建设本土化的创新驿站成为实施技术转移的重要创新和补充。

       国内一些地方根据欧盟创新驿站的筛选标准结合地方实际,率先在技术中介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创新驿站,以发挥信息辐射作用为主,例如青岛技术产权交易所创建了青岛创新驿站。此外一些大学的技术转移中心也开展了创新驿站的实践,例如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成为我国首个获得全面使用欧盟创新驿站数据库资格的科技中介。还有通过国际合作建立的创新驿站,如广州开发区携手法国索菲亚科技园共建广州创新驿站。以上这些机构的实践都证明了“创新驿站”这种技术转移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其运作的一般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国内创新驿站的运作模式与步骤

       Fig.2

       Operational procedure of domestic Innovation Relay Center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