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7-0034-07 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人性的很多,研究人格的也不少,但将两者联系起来研究的却不多。本文试图将两者联系起来,并从两者关系的角度考察人性与人格。 一、人性含义及其一般结构 关于人性(human nature)问题,古今中外思想家提出过无数不同的观点。维基百科上给出的定义是:“人性是人类倾向于具有的一组内在的区别性特性的概念。这些特性包括思维、感受和行为方式。”这个一般性定义是准确的。这个定义表达了四方面的基本意思:一是人性是人内在具有的,不是获得的;二是人性是人倾向于具有的,而不是现实具有的,或者说,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三是人性是人倾向于具有的,也就是可现实化的,从这种意义上看,人性是人的潜能,是人自身具有的可以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四是人性是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 前面三层意思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关键是第四层意思怎么理解。我国许多学者将人的本性或本质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王海明教授针对这种观点提出:“人性、一切人的共性无疑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更为一般的、低级的,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共同性,是人所固有的动物性,如能够自由活动、都同样有食欲和性欲等等;另一部分则是比较特殊的、高级的,是使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而为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的特性,如能制造生产工具以及具有语言、理性和科学等等。”①相对于流行的看法,王海明教授的看法更具有合理性,不过,人性可能比他所说的两个部分还要丰富。“按照科学的观点,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动物是从生物进化而来的,生物是从无生物进化而来的。这种进化不是一种完全否定的过程,而是一种继承和变革的过程,是一种外延缩小内涵丰富的过程。就其规定性而言,生物性统摄而又超越了无生物性,动物性统摄而又超越了生物性和无生物性,人性统摄而又超越了动物性、生物性和无生物性。假如把这种统摄和超越的结果看作是一座宝塔的话,那么人性就不是这座宝塔的顶尖,而是这座宝塔的整体。”②这就是说,人作为人具有区别于动物的特性,作为动物具有区别于生物的特性,作为生物具有区别于无生物的特性。因此,人的特性不是平面的、单向度的,而是多层次的、多向度的,是各种潜在特性有机统一的整体。 如果把人性看作是由人之所以为人的潜在规定性构成的整体,那这个整体又是什么呢?这个整体就是由人谋求存在、生存、生存得好、生存得更好的各种潜在的特性构成的统一整体。因为人作为存在物,要谋求存在;人作为生物,要谋求生存;人作为动物,要谋求生存得好;作为人,则要谋求生存得更好。生存得更好统摄了存在、生存、生存得好,因此,人性是由谋求生存得更好的各种潜在特性构成的统一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人的人性,而谋求存在、生存、生存得好、生存得更好则是人性的根本特性,是人性的一般内涵(或者说一般人性),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规定性。这种人性的根本特性、人的一般内涵还是抽象的,而不是现实的。我们可以把这种人性称作“人的本性”(human essential nature),即人本来如此的规定性。只有具有这种规定性,人才是人。 人的本性是人在自然竞争和自然选择中积淀下来的有助于人更好生存的潜在特性,因而一般来说,人的本性在价值论的意义上对于人而言是好的,是最有利于人更好生存的。因此,人的本性越全面、越充分地实现,人就会生存得越好。但是,人类的这种有利于自己更好生存的本性,由于环境的不利影响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负面相互作用、人生理心理的某些局限以及人的作为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并不一定能在整个人类全面而充分实现,更不是在每一个人类群体和个体那里都能全面而充分地实现的。在不同时期的人类整体、群体或个体,其本性的有些方面没有得到实现,有些方面只得到了不充分的实现,在有些时候、有些情况下还会发生违反本性的情况。例如,虽然人的本性中本来包含协调性、互利性,但在一些情况下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协调性变成了敌对性,互利性变成了互害性。人类是有自我意识的,只有当人类意识到自己的真正本性,并创造条件努力普遍地实现这种本性并防止其向恶转化时,人类本性有利于人更好生存的性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人的本性是人生存的出发点,实现和复归人的本性是人生存的终极目的,同时也是人生存的过程。人是为了谋求生存得更好来到世间的,来到世间后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都是在谋求生存得更好,其目的是为了生存得更好。生存得更好是一个不确定的动态目的,人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永远也不可能完全达到这一目的,因而人的一生实际上就处于不断谋求生存得更好的活动之中。从这种意义上看,人的本性决定着人的终极目的,决定着人的全部活动,决定着人的生命过程。人的整个一生都在体现着自己的本性,都在实践着自己的本性,都在实现着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对人全部活动起操纵作用的“看不见的手”。然而,人的本性在实现的过程中会受到环境和人性的惰性的消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对“看不见的手”起“掣肘”作用,使这种本性不能得以完全而充分的实现,甚至在实现的过程中发生偏离或异化。人生就是在本性要求与环境制约、遵循本性要求与违背本性要求的矛盾中展开的,始终面临着排除干扰以进一步实现人性和复归人性的重负。 人的本性是一般的人性,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域的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则是具体的人性。具体的人性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性”,它是人的现实的历史的规定性,比人的本性内涵更为丰富。人的本性或一般人性是从源头上、根本上看人,而具体人性则是从断面上、总体上看人。构成具体人性的各种潜在特性实际上也是人性的各种规定性,从人性现实化的角度看就是人的各种潜能。这里所说的“潜能”,实际上就是人性所具有的那些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或现实的可能性,包括潜在的能量(如需要、情感、意志,其中需要是根本性的)、潜在的能力(如潜在的体力、认识能力、情感能力、意志能力、行为能力等)和潜在的品质。人性的结构主要是由能量的潜能、能力的潜能和品质的潜能构成的,或者说,能量的潜能、能力的潜能和品质的潜能是人性结构的三大支柱。人的所有潜能,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这三种潜能。只要具备必要的主客观条件,这些潜能就可以实现,如一个正常的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就能将说话的潜能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