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07(2012)04-0005-07 正义问题尤其社会正义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大难题。当代中国的正义理论言说,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有意识形态风险的敏感性话题(公正是一种社会观念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经过多元利益主体多次反复博弈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正如马克思所讲,生产当事人之间进行交易的正义性在于:这种交易是从生产关系中作为自然结果生产出来的)。求解中国社会的正义问题,首先要明确中国社会之非正义现象的根本症结究竟是什么?是哪些因素使得当代中国的正义问题的理论之思陷入困境,难以深入?以何种名义从事当代中国正义理论的建构?为何建构?为谁建构?当代中国正义理论的建构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实践和文化-价值逻辑?从何处着手进行建构?如何以及何以保证这种建构的有效性?建构当代中国正义理论,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以下几个基本理论前提性问题:一是建构的理论可能性问题,即我们是否具备足够的理论资源?二是建构的实践资质问题,即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市场社会)展开过程,是否提供了建构正义理论必须的、充分的基础?三是建构的主体问题,即究竟谁是未来中国正义理论建构真正的、真实的主体?四是建构的方略选择问题,即如何对待曾经的“新自由主义”和“新左派”之间的论争及其实质? 题目本身所表达的,已然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应然性的美好主观期望。如著名学者孙征聿先生所言:“怎样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比阳光更重要的’公平和正义?这是时代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世界观问题,因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重大课题。”[1]比之于经济学之直接实证——制度(宪政)经济学的努力、幸福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的分析,政治学之基于合法性范式展开的民主与平等基础上的权力与权利关系之现实诉求,以及社会学之基于社会利益分化基础上的结构分析、阶层分析之问题展露,有关社会公正问题的哲学之思有时候显得抽象和空洞——其尴尬和无奈正在这里。 中国社会的正义问题,往难处说,可以说是复杂艰难务必;往简单处说,则可以说是原因非常清楚。这其中,关键是个立场问题、态度问题,不是不能解决和实现,而是看愿意不愿意作为,以及如何作为?因此,有必要做如下三点申明。一是理解正义问题的理论方位和思维坐标的确立:超越西方,关注中国,重新理解马克思。二是当代中国正义问题基本的致思目标:制度合理性诉求下,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财富伦理与道德价值逻辑的立足点的确立问题。三是中国正义问题的终极意义关切:准“丰裕社会”民众的优雅体面的品质生活和精神境界的养成问题。 一、“均衡力量”稀缺导致的准富裕社会的“正义焦虑”:公共价值实现逻辑的缺位 正义问题在西方文化——尤其是古典自由主义观念中,仅仅被当作一个经济社会领域的问题,在这样一种社会里,正义要么被归结为“交换的正义”(如哈耶克就认为交换正义是市场经济的唯一正义)、要么被归结为“分配的正义”等。在中国的历史和当下社会语境中,正义问题关涉社会发展的总体,体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的问题要艰深、巨大和复杂得多。 当代中国,正义问题已经涉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等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呼声,房价、医疗卫生、养老保障、就业、打官司……使整个社会普遍面临着程度不同的正义焦虑。其普遍蔓延,透射处一个真实的社会心理,即公众真正担忧的已经不只是“公平”,更是整个社会、政府和国家是否具备一种实现公平的能力和机制问题。 鉴于社会正义问题之产生原因的错综复杂、现实存在和表现形态上的多种多样,以及根本解决途径问题之理论共识度上的难以界定,在探讨中国的正义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当下中国所面临的正义难题是属于何种类型的?或者换言之,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正义问题,在当下所面临的根本症结是什么?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使中国顺利迈入了准“富裕社会”的门槛。但“富裕社会”并非就是“美好社会”,因为这一社会存在着因富裕而带来许多窘迫的问题。 言说中国的正义问题,必须明确以下几个基本的前提性问题,那就是:一代中国民众、一代中国学者所期求的“中国式正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途径和现实操作性模式?我们是基于何种信念和愿望做出这种期求的? 2011年2月14日,日本政府发布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的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1月份公布的58786亿美元少4044亿美元。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很快中国人就发现,第二大经济体的头衔没有太多值得庆幸的,我国到2010年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这才是目前中国的真实处境,我们是世界上最穷的“第二大经济体”。不仅如此,第二大经济体存在着很多的隐患,未来20年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当前相比将更加严峻。现实情况是,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相比,我国除国内生产总值一项数据之外,其他重要指标远低于日本同期水平。1968年,日本GDP超过1000亿美元,超越西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当时日本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人均GDP排在世界第20位。而2010年8月,商务部发布的数据表明,中国人均GDP仅为3800美元,在全球排名105位。不仅如此,日本厚生省《国民生活实态调查》显示,1968年日本基尼系数仅为0.349,这一数据显示日本在实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国民收入分配均等化已经实现了较高水平。而在2010年“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关于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提案中显示,我国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达0.46。按照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判断,基尼系数0.3以下是稳定线,0.4是警戒线,0.5是危机线,因此,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警戒线。此外,与目前经济增长强劲的巴西、俄罗斯等国相比,中国的人均GDP也相对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巴西2009年的人均GDP为8121美元,俄罗斯2009年的人均GDP为8684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