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道德的层次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蒋儒标,男,1966年生,温州市委党校讲师;(温州325000) 汪肖良,男,1965年生,浙江省委党校副教授。(杭州310012)

原文出处:
浙江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 无论从与角色承担的关系,还是从其内容和历史阶段的差异性等方面看,道德的层次性特征都是客观存在的。层次性是道德生活复杂性的一个重要侧面,它要求特定社会的道德发展、道德研究和道德教育应该区分不同层次的道德,展示清晰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规则的体系,这对于转型时期的社会来说更有现实的意义。道德的层次性要求在注重实践一般性道德规范的同时,提倡追求更高层次的引导型道德准则,以高层次激励低层次,最终促成全社会道德的逐步升格。

      关键词 道德 层次性

      一

      层次性是道德生活的内在属性,伴随着道德实践的时时处处和方方面面。择其要者,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这种层次性的丰富内涵:

      1.道德的层次性首先表现在,道德与角色相联系,道德要求与角色的责、权、利的规定相对应

      伦理学的主要使命在于如何为特定社会角色的责、权、利三者的关系合理地定位,并以约定俗成的规则形式解释这些关系。在西方,尤其是近代以来,以契约论为理论基础的种种伦理学说,就是旨在阐述受社会契约约束的社会成员之间权力与义务的特定关系和特定要求。换言之,不同的角色享有不同的权、利,同时也就相应地要承担不同的责任义务和道德规约。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将道德要求与角色承担联系起来,注重角色的差异与道德的层次性。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亲疏之间,都有一整套区别对待的道德规范。子思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1 〕各色人等具有不同的伦理标准,如“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2〕。 孟子要求“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3〕, 他理想中的有差别有层次的角色伦理思想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4〕等等。此外,列朝的官箴,分曹列职,各举其要,对不同等级的官吏规定了不同的行为规范,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角色伦理规范体系。剔除这些伦理中等级性和命定论的封建性糟粕,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角色伦理和道德层次性的合理思想。

      2.从内容上分析,道德存在着严密的层次性特征

      (1)道德规范的规格不同。即是说, 伦理道德规则存在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级差序列,这是由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内容的高低优劣所决定的,比如,人类既有高雅的理想追求,又有世俗的饮食男女活动;既有创造发展,又有消闲审美。这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注定道德生活存在着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二重特征。道德生活要求的规格差异性,要求道德实践主体必须正确处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过去一段时期里,我们一味重视提升道德的高层次规格,而忽视一般性规格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实际上,先进性要求来源于一般性规格,而且须以后者作为强大的依托,道德进步即在于合理地引导广大的一般性追求,使之一个阶段高于一个阶段地向更高规格发展。

      (2)对象和领域的不同。从这一角度,道德可以分为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等等。这些道德既是基础性道德,又是主体性道德。从家庭——职业——社会,道德活动和道德展示如涟漪式推广,一波推一波,可以使全社会荡漾着道德审美愉悦的光泽。

      (3)从道德发生学看, 人们的道德成长大致要经历非理性——他律——自律式过程,从而呈现阶段性和阶段差异性特征。个体认知心理学和个体道德发生论也提示了道德成熟是一个过程。皮亚杰将个体道德水平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阶段和自律阶段〔5〕。 R ·Peters吸收了弗洛伊德、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等人的观点,将人的道德发展划分为非理性、自我中心、因袭性和理性化四个阶段〔6〕。 他们认为,在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道德认知、道德实践以及道德发展机制等许多方面都是各不相同的,客观地形成相应的不同发展水平,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非理性到理性的发展层次。现代西方这些道德发生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我们从个体道德发展规律进而了解人类道德整体演化的具体情况和一般原则,尤其是从动态角度把握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的多层次性现状。

      3.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必须有层次不一的道德要求与之相适应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其性质和发展方向由社会存在决定,它一般应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落后于经济基础,道德就会变成腐朽消极的清规戒律,相反,道德规范脱离现实经济活动,超前引入社会生活,也会造成伦理范导过高过早的弊端。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期阶段,经济主体、利益主体等方面的多元化实际情况,客观上决定了现阶段社会道德的层次差异。这一差异性集中表现在,既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又存在着一般层次的社会道德,如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以及社会公德等。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因为缺乏最高层次道德的引导和示范,社会整体道德就会失去发展方向和精神源泉;但还必须注重现实生产力状况和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准,重视覆盖面广、承载主体众的一般层次的社会道德的进步,以免造成全社会道德出现因违背内在规律从而导致阶段脱节或层次败退的现象。

      二

      道德的层次性原则与道德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有紧密的关联。深入一步探讨这些关联,对于理解与道德生活相关的规律性现象,是大有禅益的。

      首先,从道德活动的静态或横截面看,社会道德生活常常呈现一种恒态和稳态,这种稳态往往是整体社会道德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而构造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道德生活的稳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为角色伦理或曰道德的角色规定得到了较稳定有序的实践,通俗地说,是因为人人各尽其职、各尽其道、各尽其德能,才能达到全方位展示与各类社会角色相联系的各种各样的道德行为与道德境界。这里所说的各尽其道,看似一种常见不鲜的要求,其实,由角色规定的角色道德从低级到高级、从一般性到先进性,无论处于何种层次的道德,在实践中都会遭遇现实的道德困境或实践阻力,各尽其道就是要克服这些困难或阻力,这对具有参差不齐的道德认知、道德审美和道德实践的水平和能力的主体来说,无一不是需要道德勇气和道德毅力的事情。各尽其道,就是道德实践主体角色到位、行为到位,因此成为社会道德生活整体良性运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否则,连角色道德都无法实践,怎能要求全社会整齐划一地追求最高层次的道德、达到社会整体道德的普遍发展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