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设: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超越

作 者:

作者简介:
袁贵仁 吴向东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原文出处: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们的社会道德生活正处于重大变化之中。生动的社会生活实践要求我们将理论的焦点置于道德建设之上。以市场经济建立为轴心的我国当代社会的变革无疑要求建立与之相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时代课题。

      一

      道德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人们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因此恩格斯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35页)当前,我们道德生活的变动,归根到底也是由经济关系的变化所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无疑是我国当前经济关系中的最大变化。因此,我们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乃是对市场经济的伦理适应。这是由经济与道德之间的根本关系所决定的。

      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需要意识形态(包括道德)对其合理性作出恰当的说明。只有当一种社会制度被全社会至少是被大多数人视为正当的、合理的时候,它才能得到民众最大的支持,社会秩序由此得以维系。一旦失去道德联系的纽带及其维护,制度必然会发生动摇。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在道德上的正当性、合理性问题,是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个根本性前提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确立之初就得到一定的伦理辩护和支持。从近代西方伦理学到当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个从为古典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辩护到为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制度辩护的活动过程。他们的伦理学观点构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合理性的理性基础。他们或从人的抽象本性如功利、私欲,或从人的抽象权力如自由、平等出发去辨明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他们的辩护,其中不乏合理因素,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但从总体上讲,是唯心主义的、非历史主义的和非科学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变而来,作为一种自觉选择,更需要科学的伦理道德的支持,也就是从伦理视角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对市场经济进行道德上的说明。与西方资产阶级的伦理辩护不同,我们的道德说明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为基础,从道德的历史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功利原则和科学人性论原则去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性与正当性的伦理分析。

      道德历史主义原则。道德合理性,从根本上是与历史规律性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总是包含着自觉的目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道德价值成了历史必然性的一个因素,内在于历史必然性之中。马克思说:“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越益发展而越益成为人类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32页);而“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9页)。所以,人本身的发展乃是历史必然性的最本质的内容;历史必然性、历史规律性以及正确反映历史必然性、历史规律性的真理之中内含着伦理道德。任何社会事物是否具有道德合理性,归根到底在于它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道德无疑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但它毕竟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经济关系以自身的必然逻辑发展着、更替着,表现着历史的必然性,同时也表现着历史的进步性。道德以自身的形态反映着经济的必然性,同时也表现着它本身的进步性。恩格斯曾指出:道德也和人类知识所有其它部门一样,总的说来是进步的,具有进步性。这是因为,道德及其合理性说到底是从经济必然性、历史必然性中获得根据的。正如黑格尔所讲:一切现实的即一切必然的都是合理的。必然的现实不仅符合客观世界固有本性之理、客观世界的普遍尺度之理,而且符合道德之理、价值之理。

      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结果,是商品经济存在的要求。马克思的人类历史三形态理论,将人类历史依次区分为自然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形态、产品经济形态三个阶段,充分说明了社会生产力不可选择,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形态不可逾越。我们的社会还处于商品经济形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经济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既然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然在它的历史必然性之中蕴含着道德合理性。从历史规律、经济必然性中去寻找道德合理性的说明,正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高于资产阶级伦理学的根本之处。

      社会主义功利原则。正确理解的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所以道德并不排斥功利。毛泽东说,共产党人是革命功利主义者,坚持革命功利主义原则,“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21页)。它与资产阶级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狭隘功利主义根本不同。市场经济作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的活动方式,对于克服自然经济的封闭性、落后性,推动社会化大生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本质联系在一起的,它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原则和价值目标。因此,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它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社会基本道义之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效率、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经济体制,是不道德的经济体制。

      科学人性论原则。资产阶级学者往往从人的抽象本性去寻找市场经济的合理性说明,如亚当·斯密为市场行为提供人性假设:自利,并从这一假设中引出经济关系。马克思主义否认永恒不变的人性的存在,反对从一种抽象的人性引出经济关系。因为倘如此,经济关系势必永恒不变,而这样的关系是从来没有的。但我们并不就此一般地反对市场经济的人性假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性是在劳动实践及社会关系尤其是在经济关系中形成的;人性总是具体的。马克思主义肯定社会劳动主体的正当利益及追求这种利益的合理性;认为这种利益的实现需要通过商品交换,交换的前提是互利互惠;主张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市场经济中人的这种谋利性与服务性的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作的人性基础。市场经济从中获得发展动力和人性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