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三种调节 我们现在讲经济调节时,通常把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这两种调节并列。在这两种调节之外是不是还存在着第三种调节,即超越市场和超越政府的调节呢?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看。 当我们把历史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在市场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在政府也没有出现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生活了若干万年。在那种情况下,社会是怎么存在的?是靠什么在调节?显然,是靠道德力量在调节,也可以称之为“习惯与道义调节”。再举个例子:在市场和政府出现之后,在边远的山区,市场力量达不到,政府力量也达不到,但社会仍在运行,这是靠什么力量在调节?靠道德力量在调节。再比如说,在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很多领域内存在着非交易的关系和活动。这些非交易的关系和活动,如同乡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如学术活动、慈善活动等等,市场力量通常是达不到的,或者说,市场力量一般被拒绝在这些领域之外。而政府的调节,只是从法律、法规上规定个大的范围:告诫人们不要越过这个界限。那么,这些关系和活动是靠什么在调节呢?同样是靠道德力量在调节。 再进一步说,在市场和政府出现之后,假定市场起作用了,假定政府也起作用了。在这种情况下,道德力量的调节仍然存在,这是第三种调节,它实际上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比如说,自律就主要依靠道德力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企业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也主要依靠道德力量。又如,社区建设和乡规民约的推行,同样与道德力量的调节直接联系在一起。 这样就很清楚了,我们不能忽视第三种调节,也就是道德力量的调节。这是我们研究经济伦理、企业伦理的一个基本的立足点。 二、第三次分配 当我们谈到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的时候,往往把人们向市场提供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称为第一次分配。政府再把人们从市场取得的收入,用税收政策或扶贫政策进行再分配,这就是第二次分配。这时每个人所得到的是可支配收入,就是纳税以后的收入。在这方面,是不是还有第三次分配呢?在市场分配和政府分配之后,第三次分配是存在的,这就是在道德力量影响下的收入分配。 第三次分配是指人们完全出于自愿的、相互之间的捐赠和转移收入,比如说对公益事业的捐献,这既不属于市场的分配,也不属于政府的分配,而是出于道德力量的分配。这种分配在客观中是存在的。社区内的互助共济、对公益事业发展的支持等,都和第三次分配有关。 尽管第三次分配目前在经济中起的作用不大,但它显然是很有前途的,而且将来的比重会越来越大。人们过去常说财大气粗,这句话不一定妥当。有些人的确有财大气粗的表现,也有一些人则是权大气粗:权力大,气就粗了。财多也许带来气顺。人的需求分为各种层次,一个人的收入多了以后,他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为什么不少人愿意捐钱办教育、办慈善事业,为什么人们会向灾区捐衣捐物,为什么人们会帮助失学儿童上学……这些都是自愿的,是第三次分配的表现。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性,今后会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 三、关于市场无良心的讨论 在讨论经济伦理问题时,经常听到一句话:市场是无良心的。说这句话的人有各种不同的出发点。有一种人,比如他在市场上买到了假冒伪劣产品,一双皮鞋,穿了几天就坏了,叹一口气:市场无良心。有的人做股票、做期货,赔钱了,叹一口气:市场无良心。有的工厂在竞争中倒闭了,工人失业了,于是也说:市场无良心。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还有一种人,当他们说市场无良心的时候,实际上是说计划是有良心的,市场体制不如计划体制,所以搞市场经济是搞错了。怎么看待这样一句话呢? 市场是一个客观的经济运行机制,它本来就不存在有良心无良心的问题。计划也是一种机制,它有什么良心?所以说,所谓市场无良心这种讨论是毫无意义的。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市场机制无所谓良心不良心,但参加市场的人、管理市场的人有没有良心,这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计划经济体制跟市场经济体制一样,从机制本身上说也无所谓良心,但是管理计划和主持配额分配的人有没有良心,参与经济活动的人有没有良心,这些也是要讨论的。如果说经济学中不讨论良心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换一个说法:参加市场的人讲不讲商业道德,管理市场的人讲不讲职业道德。今天现实经济中的某些问题,可能正出在这个地方。 假定参与市场活动的人不讲商业道德,“什么钱都敢赚”;管理市场的人不讲职业道德,而是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那样的话,经济是搞不好的。这就再次告诉我们,要讨论的不是市场机制本身有没有良心,而是如何让参加市场的人讲商业道德,让管理市场的人讲职业道德。这一要靠法律,二要靠舆论的监督和教育。 四、关于平均主义 多年以来,中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而历史上,中国又是一个小农经济的国家,因此平均主义长期以来被人们当成是天经地义的,或者认为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吃大锅饭也是这样的,一直被当作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这种伦理观念支配着目前中国的社会生活,平均主义是我们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内改革的主要障碍。 实际上平均主义绝不是社会主义,吃大锅饭也不是社会主义,何况吃大锅饭也从来不是大家在一口锅里吃饭。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中国的古典小说《水浒传》。《水浒传》第二十回写道:晁盖火并王伦,做了梁山泊的寨主以后,立下了梁山的分配原则。怎么分的呢?山下得到财物,大厅中一放,分成两半,山上少数头领平分这一半,众多喽罗们平分那一半,它是两口锅的平均主义。在计划体制下也是这样:你属于这一个档次的人,你在这口锅里吃饭;他属于那一个档次的人,他在那口锅里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