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高校道德教育方式特点及启示

作 者:
于伟 

作者简介:
于伟 东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

原文出处:
外国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道德教育工作经验,形成了一些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有效作法。这些经验及作法不少是人类的共有文明成果,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东西,社会制度的不同并不妨碍我们借鉴和吸收人类的共有文明成果。当然在借鉴与比较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国情出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比较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从借鉴中探索当代高等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规律性。

      从表面上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校少有专设的道德教育课程、专门的道德教育机构,但从其维护社会制度方面看,道德教育效果是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发达国家的道德教育传递和发展了一套适合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政治民主制度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西方社会从来没有因核心道德规范的丧失,而导致基本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政治制度瓦解。[1]我认为发达国家高等学校道德教育有成效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把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注重通过管理、服务、活动、交往和环境等进行“大道德教育”。发达国家高等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呈现出“寓他性、渗透性、活动性和实效性”等特点。

      一、注重通过各科教学以及学术活动进行道德教育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是发达国家高校的传统。他们注重各科教学、学术活动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著名的《耶鲁报告》及其提出者认为:“传统的古典课程在具有精神训练因素的同时还有道德训练的因素。例如:古典语言中的句法是十分难学的,或许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但是学习这种句法仍被认为是有益的。因为,学习句法所形成的坚韧性及自我克制精神可以对个性与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有确定的作用。”《哈佛报告》及其提出者从更广泛、更现代的角度论述了同样的观点:自由教育,博雅教育或普通的课程中内涵的理性的与道德的因素对于学生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与巨大的。在发达国家高校,学术活动是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和普遍开展的,活动地点是在校内校外都有,主持学术活动的有学生、教授、社会知名人士、政府官员、企业家等。学术活动的内容从学校到社会,从个人到团体,从国际政策到世界形势,从经济科技到政治、文化,从地球到宇宙空间,从核技术到环境保护,从吸毒、爱滋病到妇女权利等等。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不仅从专业学习上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并对一所大学的学术气氛的活跃与学术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反映了并影响着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人生、社会与道德价值观的状况及其变化与发展。[2]

      发达国家高校还十分重视通过普通教育课程进行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这类课程所起的作用与我国的“两课”相近。在日本,东京大学就设有教养学部,教养学部的课程分为教养学科与基础学科两大类。学生入学后,首先在教养学部学习两年。教养学科的课程,是根据“制定综合性的研究对象,进行跨学科的教育与科学研究,使学生掌握高度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修养,培养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活跃的人才”为基本目的而安排的。教养学科的共同课为:希腊、罗马思想,基督教思想,近代思想,东洋思想,日本文学,人类行动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科学史,现代科学论,社会哲学,法学,政治学理论等。[3]日本全国约有25类综合课以及500多个这类课程的讲座。[4]在美国许多高校也都很重视,如哥伦比亚大学就规定,任何专业的本科学生,首先必须学好文化基础课,到三年级才开始学习专业课,西方思想史、美国现代文明、政治—哲学—经济等学科,都是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这类课程政治性理论性都很强,充满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有的学者讲:“一个美国学生必须对美国的文化和精神传统有一个起码的体验和理解,否则他就不能算是个受过教育的美国人。”[5]

      二、注重学校文化传统与环境对学生的薰陶影响

      发达国家高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重视学校历史传统对学生的影响。他们认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与特定的办学目标,它们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一直到毕业之后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英国,牛津大学以其导师制、学院制和师生讨论、学生俱乐部、体育活动、节目仪式等构成了奇特的传统习俗,培养薰陶着一代又一代富有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精神、自我负责精神与人格全面发展的学者、科学家。[6]在德国,学术性大学从柏林大学以来就形成了学术自由、教学自由、教授治校与大学自治、学术中立与科研超越社会要求的传统,它与通过陶冶教育发展个性的目标一道不仅保证学生接受最佳的科学教育,而且能够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养成个人良好的品质。正因为文化传统有如此重大的作用,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础会主席波伊尔建议:“所有大学都要为新生开设一门短期的给学分的课程,可将它取名为‘大学:它的价值与传统’。这样一个讨论课,虽然要把行政管理的各项程序和课外生活告诉学生,但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把大学的学术传统告诉学生,并帮助他们理解学者是如何进行工作的。”[7]通过这种“入学教育”,使新生理解学校的传统,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发达国家许多大学还十分注重在校园、校舍的设计布局、校园文化景观、图书馆建设中渗透校园精神,努力营造学园氛围。因为校园的物质——空间环境起了一种“无声语言”的隐蔽性教育作用,因为“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一切真正学到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靠他们自己的智力的积极活动,而不是作为被动的听讲者而学到的”[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