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传统道德批判继承的理论认识和方法原则

作 者:

作者简介:
罗国杰 中国人民大学

原文出处:
长白论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道德价值观讨论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国以来,在如何正确对待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伦理道德传统的问题上,相当长时期内,在思想认识上曾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左”和右的思想影响和干扰,或者是过分地强调“批判”而否认继承,或者是不区分精华和糟粕而全盘肯定,或者是崇拜西方文明而走向民族虚无主义等等。这些情况之所以出现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从理论认识和方法原则来看,对如何批判继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问题,始终没有一个全面的、辩证的、科学的意见,也没有建立起对中国传统道德继承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建国以来四十多年,在对待传统道德的继承问题上,根据我个人的认识,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时期来考察。第一个时期,从全国解放初期到1957年反右派斗争。这时期我国正处于一个彻底清除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影响的重要时期。急风暴雨的阶级斗争,要求我们必须反对以“忠君孝亲”为核心的封建道德传统,反对“和为贵”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中庸”之道,反对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抹煞阶级关系的处事哲学。正是由于这种历史的背景和阶级斗争的需要,我们对传统伦理道德,采取了基本否定的态度,对中国传统道德采取了多方面的批判。尽管这种批判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但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第二个时期,从1957年反右派斗争到“文化大革命”前。这一段时期,由于“左”的思想不断发展把学术批评和争论同政治批判混淆起来,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在理论战线上,曾先后批判了主张道德可以继承的“抽象继承法”和吴晗所提出的“剥削阶级道德可以继承”的主张,认为剥削阶级道德的原则、理论、思想都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因而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是不能继承的。什么是抽象继承法?所谓“抽象继承法”,主张一个哲学命题和一个道德命题,都有其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或者说特殊意义和一般意义;尽管其具体意义是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也不应该继承;但是其抽象意义,有超时代、超阶级的成分,对其他时代和其他阶级也“是有用的,可以继承下来”。“抽象继承法”提出了一种对传统道德进行继承的方法论原则,但其中的提法,既过于简单,又没有作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证,没有强调这种继承必须是“批判”和“扬弃”,并不是对一切抽象意义或普遍意义的简单的继承。第三个时期,即所谓“文革”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泛滥,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行为规范上都作了彻底的否定,“扫除四旧”、“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等,使这种在道德继承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第四个时期,即从“文化大革命”以后到1989年。由于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在一段时期内,我国出现了一股全盘西化的思潮。这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束缚个性扼杀人性,只能使生命“枯萎”,应当彻底抛弃。尽管这种观点在理论界并未成为主流,但这种自由化的思潮,在一段时期内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然,在回顾建国以来的这段历史时,也应当看到无批判的复兴儒学的所谓传统保守主义思想,这种主要在港台和海外的所谓新儒学思潮,在国内虽然并没有很大市场,但这种企图用儒家思想来代替社会主义的思想,在国内一部人中间得到共鸣,这一点仍然值得我们注意。

      因此,在继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特别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时,我们有必要对道德继承问题的正确理论和方法进行认真的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对于本民族历史上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应当采取一种既批判又继承的态度,批判是为了更好地继承,继承中就包含着批判,批判不是完全否定,而是一种扬弃,继承不是照搬,而是赋予新的意义。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①],又说:“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②]。这就是说,对于历史遗产的批判继承,就“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③]。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我们可以对道德的继承问题,提出一个总的原则,即“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

      “批判继承”是一个总的原则,即强调“继承”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的有选择、有扬弃、有目的继承,是以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原则的继承。

      “弃糟取精”,是继承文化遗产,特别是继承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要求,是一种弘扬精华、除弃糟粕的继承,是经过咀嚼消化的继承。

      “综合创新”是强调在吸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时,一方面要对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伦理道德思想加以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形成一种新的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使之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还要对全人类的伦理道德遗产进行整理、对比和鉴别,并善于吸取有益的东西,同中国伦理道德加以综合,以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

      “古为今用”是强调批判继承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有关伦理道德的实际问题,以适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的继承。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中,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还能够使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更富有民族特色。

      历史上的传统道德,从阶级属性来看,大部分都属于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剥削阶级的政治、经济服务的,为什么又说这些基本上为剥削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道德,能够为劳动人民、为无产阶级继承呢?

相关文章: